解码宋刻本里的“宋韵密码” ——“又见宋潮”之走近宋刻本

作者:游锦媛 来稿:图书借阅部 摄影者:游锦媛、陆嘉瑶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数: 

宋刻本是古籍善本之典范,以其校勘精审、刻印考究为后世推崇,具有独特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7月27日,“国粹经典 翰墨流香”《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教育推广活动之“又见宋潮”系列活动,以“趣味阅读+互动闯关”的形式,从版式结构、宋刻字体、避讳等角度,走近“一页宋版一两金”的宋刻本。

刻本,亦称刊本、椠本、镌本,皆指经雕版印刷而成的书籍。所谓“版刻书法”,正是以木板为载体呈现的书法样式,而辨识字体在古籍版本鉴定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活动现场,读者通过字体特征推断宋刻本的可能年代与产地,进一步熟稔宋代三大刻书中心的字体风格差异。作为文献信息与工艺美学的双重载体,古籍版式既肩负着规范文本的功能性使命,又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审美价值。在宋版书辨识挑战与“入门级”古籍编目体验中,读者逐步解锁“书口”“边栏”“鱼尾”“界行”等宋版书的版式要素与版面特征,沉浸式感受“纸上的宋韵”。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习俗,其源起约自东周,成形于嬴秦,至唐、宋臻于鼎盛,并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其中,宋人对避讳的讲究尤为严苛。馆员选取了官讳中最具代表性的缺笔避讳方式,引导读者在细致比对中逐步辨识两版古书中哪一版为宋刻本,更在“找茬”式的趣味阅读闯关里,让读者于轻松互动中深入体会宋刻本的避讳之道,真正“玩转”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微课堂上,馆员以曾拍出2.6335亿元人民币高价的宋版书为切入点,由宋版书备受追捧的社会现象展开,将宋代刻书的风格特点娓娓道来,并讲解了宋刻本版本鉴定的关键维度。现场推荐的善本古籍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以及《古书版本鉴定》《古籍善本》《中国书法之美:汉字美的历程》《寻纸》等经典读物,为读者的延伸阅读提供了清晰指引。

活动尾声,除了雕版印刷的刷版体验,还为读者准备了融入宋刻本元素的冰箱贴DIY材料。冰箱贴取雕版“以版传文”的精髓,将宋刻本跨越千年的风雅凝缩于方寸之间,在每日开关冰箱的寻常仪式里,不经意间便能触碰宋韵的余温。

未来,我馆将持续推出更多寓教于乐的阅读体验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得以传承与焕新。

读者认真阅读古籍版式相关知识,参与“入门级”古籍编目体验

读者完成辨别宋刻本字体阅读闯关挑战

读者在“找茬”中了解缺笔避讳方式

“又见宋潮”系列活动讲解宋刻本相关知识

读者体验雕版印刷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反馈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