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对话:钗黛双姝 点亮文学与语言之美

作者:马杰 来稿:图书借阅部 摄影者:中图之友李玥影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数: 

7月27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红楼梦》系列英语沙龙在外文书刊阅览区举行。这场以“钗黛双姝:A Deep Dive into Lin Daiyu & Xue Baochai”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多个创意环节带领读者剖析林黛玉与薛宝钗的艺术形象,在双语碰撞中探索经典文学的当代表达。

双语阅读挑战:捕捉钗黛经典名场面

活动伊始,“阅读挑战”环节打破了传统读书会的模式。读者们手持特制的中英对照手册,双语品读“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两个经典名场面。安静随分的宝钗也有天真烂漫的一面,见到丛间蝴蝶忍不住追逐捕捉;多愁善感的黛玉,由落花联想到女儿命运,吟咏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恸感叹。大家细细品味原著,对比赏析杨译和霍译两个经典翻译版本,一点点抽丝剥茧解开手册上设置的趣味问题,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九宫格重构:解构双面伊人的灵魂拼图

通过匹配写有黛玉和宝钗属性特征的九宫格英语卡片,读者逐步拼贴出两位女主角的完整肖像:黛玉的Residence(住所)对应“潇湘馆”,宝钗的Residence(住所)对应“蘅芜苑”;黛玉的贴身Maid(丫鬟)是“紫鹃”,宝钗的贴身Maid(丫鬟)是“莺儿”;“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宝钗的志向,“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黛玉的悲悯……这种跨越文化的认知方式,让抽象的人物特质在协作中变得立体清晰。拼图完成时,钗黛画像跃然呈现在画板,宛如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

红楼医案新解:从冷香丸到现代医疗体系

活动现场,馆员巧妙将《红楼梦》中的传统中医文化与现代知识有机融合,读者则化身穿梭于古代贾府和现代医院的医者,根据原著中描述的患者症状,判断应该在现代医院挂号哪个科室,继而熟悉医院常见科室的英文表达,随后根据对症处方上的信息,判断处方药物的服用者。“患者善妒,致使香菱被设计惨遭薛蟠毒打,求解妒忌之方。”“过分的嫉妒是一种心理问题 ,应该挂psychiatry精神科。”“哈哈哈哈,这疗妒汤处方不就是我们常喝的冰糖雪梨嘛。”读者在一步步的探索中,了解常见的医院科室名称,揭开《红楼梦》内涵深厚的中医文化。宝钗的“冷香丸”制作繁难,黛玉的人参养荣丸弥补先天不足,“疗妒汤”难解夏金桂的嫉妒之心,治棒疮的丸药可缓宝玉的挨打之苦……读者欣喜地表示,在古代中医与现代西医疗法的交叠中感受到了无穷乐趣。

诗词小课堂:在平仄韵脚中触摸灵魂温度

“趣味小课堂”串联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红楼重磅人物,拓展讲述两人的家族图谱、重点情节、判词评价等以丰满人物形象。最后以双语诗词品读作结,林黛玉《咏白海棠》中“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缱绻,杨译为“Some whiteness from the pear-blossom is stolen, Some of its spirit winter-plum allots”;薛宝钗《临江仙》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抱负,杨译为“But lend me strength, good wind, To soar up to the azure sky at last”。读者们依次朗诵自己最喜欢的黛钗诗词的中英版本,在平仄与重音的交错中,穿越语言屏障,触摸两位金钗的灵魂温度。

当黛玉的泪眼在英语词汇中依然清澈,当宝钗的团扇在异国腔调里依旧生风,经典便获得了新生。本次英语角活动不仅让读者收获了Otolaryngology /ENT Department(耳鼻喉科)、Pharmacy(儿科)等实用医学词汇,更在东西方语言的交汇处,为金陵十二钗中最耀眼的双星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虹桥。那些关于“葬花词”的吟诵、“冷香丸”的探讨、“九宫格”里的会心微笑,已然成为读者心中不易褪色的文化印记。

《红楼梦》系列英语沙龙在我馆举办

钗黛九宫格关联人物属性

红楼处方古今联动趣味多

小课堂详细分析人物形象

双语品读钗黛经典诗词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反馈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