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航空领域一度受制于人;如今,C919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是航空工业崛起的象征,彰显了我国在高端制造业的重大突破。2025年7月19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56讲特邀高级政工师詹东新,聚焦中国大飞机事业的关键命题,深度剖析“为什么要研制大飞机”“研制过程中有哪些激流险滩”“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分享国之重器C919面世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奋斗故事。
詹东新是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民航作家,曾长期就职于民航系统。已出版《中国之翼》《马上起飞》《国家名片C919》等十几部著作。其中,《中国之翼》为2022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马上起飞》为2018年上海文化基金重点支持项目,获年度文学奖;《万里云天》为2021年上海文化基金支持项目。
讲座伊始,詹东新以四个“历史瞬间”串联起中国航空C919的破茧之旅。从运十项目搁置,到两院院士王大珩致信国务院建议重启大飞机研制;再到江上舟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重大专项组组长,组织学界业界深入研讨;最终2006年国务院批准立项,将“大飞机”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结合“鸟撞试验”“舱门改进”等多个细节,他生动讲述了C919研制从技术方案反复论证、核心部件自主攻关到试飞验证、适航取证的全过程。可以说,C919的诞生凝聚了举国共识与无数仁人志士的持续奋斗,不仅实现了中国大飞机的历史性突破,更标志着我国高端制造业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正如詹东新在书中所说,“C919的成功‘破窗’,扭转了人们对中国商用飞机的失望,也悄然改变了世界航空工业的历史走向。东方大国的脚步开始影响并重塑世界格局。”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而致远”“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国攀登世界科技之峰的必由之路”“关键的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要不来,只能自主科考”“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们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取得的,以后的高质量发展必将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继续”……詹东新以这铿锵有力的五句话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赢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
本场讲座不仅是一次科技历史回溯,更是一场关于创新自信与责任担当的全民思政课。通过“蓝天史官”詹东新带来的珍贵图片资料以及生动讲述,听众得以了解中国航空工业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互动环节,詹东新还以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等特征,回答了读者关于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平衡技术严谨性与叙事感染力的提问。

2025年7月19日,我馆举办“中山讲堂”356讲:“中国大飞机的历史责任”

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民航作家詹东新主讲“中山讲堂”356讲

讲座结束后,读者与嘉宾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