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为气候与健康注入“绿色动力”
——科普大讲堂第25期活动

作者:李家敏 来稿:主题服务部 摄影者:彭玉莹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数: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而能源转型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核心路径。日常生活用电、交通出行等看似普通的能源消费,实际上与全球气候及我们的健康紧密相关。7月20日上午,“科普大讲堂”第25期在主题馆举办,以“能源转型如何影响气候变化及人类健康”为主题,特邀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林力孜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近百名中学生和读者参与。

本次讲堂通过知识讲授、案例分析、现场问答相结合的形式,系统阐释了能源结构变革与公众健康的深层关联,说明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守护你我生命质量的关键选择,进一步为推进“双碳”目标下的科学普及工作注入新活力。林力孜副教授以“炎热的天气”为话题,巧妙地以“需要多少只皮卡丘才能为广东供电?”这一趣味性问题作为切入点,并结合我国2024年的电力数据图示,深入分析了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及使用现状,从而揭示了能源转型的紧迫性。为了让观众深入了解影响不可再生能源使用的两个重要因素——空气污染和气温升高,林力孜在分享知识环节使用了大量简洁、直观的图表,把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他生动地展示了国内外多名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近年气候灾害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及取得成效。

在空气污染中,颗粒物污染的危害最为严重。大气颗粒物进入人体后,不仅可能引发各类疾病,导致亚临床病变,甚至还会增加死亡风险。为了使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林力孜借助图例详细介绍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的影响机制,并特别针对儿童神经发育的潜在机制进行了深入讲解。

不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加,进而引发高温和极端气候现象,同时也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为解决这一难题,能源转型是最迫切且有效的方式,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能源转型的关键。对此,林力孜不仅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介绍了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历史进程,更从产业调整、能源调整、结构调整的角度展示了我国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分布情况、利用方式、储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劣势和效能等系列科学知识,使大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在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现状。最后,林力孜借助一张图表,对能源转型、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简洁而清晰的总结。

活动期间,现场观众全神贯注,不少学生和读者边聆听边认真做笔记和准备提问交流的问题。在互动环节,大家积极提问,就自己关心的城市节能减排举措,以及如何减少大气颗粒物对身体的危害等问题与主讲嘉宾展开交流。

科普大讲堂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学习科普知识的优质平台。通过讲座,公众能从专业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推动能源转型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关乎每个人的健康。未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将持续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继续举办各类科普活动,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普及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林力孜展示2024年我国社会电量

林力孜副教授在互动交流环节回答读者提问

读者边聆听边写笔记

“科普大讲堂”第25期主讲嘉宾林力孜副教授与广东省实验中学学生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