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开元寺《大藏经》再启修复
——第十五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正式开班

作者:毛淑君 来稿:特藏部 摄影者:潮州开元寺、孙玉东、彭道友 发布时间:2025-05-14 阅读数: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为切实做好潮州开元寺《乾隆大藏经》保护修复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广东图书馆学会承办的“第十五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在广东潮州开元寺正式开班。此次研修班汇集全国各地30名专业学员,将通过集中研修的形式,对潮州开元寺所藏乾隆版《大藏经》进行抢救性修复。

潮州开元寺所藏《大藏经》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开始刻版,至乾隆三年(1738)印刷竣工,乾隆三十年(1765)颁赐,共1667种7240卷,另有目录5卷。此套经卷历经多次社会动荡,至今仍与经橱、木函等完整保存下来,具有极高的文献和文物价值。

2024年6月,按上级部门指示,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家组调研潮州开元寺所藏乾隆版《大藏经》存藏保护情况,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了经卷整理、修复、编目、数字化,以及建立修复室、改善书库条件的工作建议,形成了修复保护方案。2024年10月28日至11月15日,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第十四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在潮州开元寺举行,对乾隆版《大藏经》进行了针对性修复,共修复完成了35卷重度破损、1册极度破损的佛经,约3600页,合计693纸,总长度逾450米,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研修班继续优化方案,邀请杜伟生、胡玉清、肖晓梅等古籍修复名家授课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老学员带动新学员等模式,进一步修复这部珍贵的古籍,推动古籍保护经验的共享。同时,通过名家指导和实操研习,提升学员们的古籍修复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古籍保护事业持续稳健发展。本次研修班将持续举办至5月31日。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馆积极贯彻落实古籍保护政策,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省图书馆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各公藏机构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2013年开始实施“广东省基层图书馆古籍修复能力提升计划”,培养基层单位古籍修复人才,提高广东地区整体古籍修复水平。2014年,入选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在省馆挂牌成立;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建立“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教学实践基地”;2021年9月,取得广东省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2025年,入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接下来我馆将积极响应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号召,依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和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的各项资源,通过师带徒及培训班学习的方式,在自身不断精进、传承修复技艺的同时,积极培养全省古籍修复人才,推进广东省古籍修复事业良性发展。

“第十五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开班仪式

潮州开元寺大经橱内的《大藏经》

第十四期研修班修复破损经卷前后对比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