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带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殷切嘱托与世长辞。但他“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伟大抱负和“天下为公”的理想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作为岭南文化孕育的杰出之子,他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精神血脉中永不褪色的丰碑。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2025年4月26日,“中山讲堂”350讲特邀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赵立彬,解读孙中山先生的传奇人生。
赵立彬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出版专著、资料汇编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讲座伊始,赵立彬便点明孙中山先生崇高的历史地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中的重要角色。在讲座中,赵立彬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孙中山先生不仅拥有远大理想,提出“建立合众政府”“革命程序”“二十万里铁路”等前瞻性构想,还具备“愈挫愈奋”的伟人品质,即便面对诸多挫折,也从未放弃革命理想。在民主精神方面,孙中山先生的“平民”特质令人动容,如他走下会议厅阶梯时向参议院鞠躬,虽只有一位议员起身回礼,但这一细节恰恰体现出他对民主平等的尊重与践行。
作为近代中国最具现代性的政治领袖,孙中山先生的现代性意识在早年经历中便已萌芽。1879年,他随母亲赴檀香山,初次接触西方世界,自此萌生“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留下许多珍贵的墨宝——如“天下为公”和中山大学的校训都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非凡智慧。这些或遒劲、或飘逸的书法作品,是革命理想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见证。
孙中山先生的个人魅力非凡,吸引并凝聚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志,深受崇敬和爱戴。赵立彬通过介绍孙中山先生与胡汉民、朱执信与黄兴等革命志士的紧密合作,展现孙中山先生强大的领导力和人格魅力。即使面对如孙、黄分裂的内部矛盾时,革命党核心骨干群体仍然共同维护团结局面,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终身。孙中山先生具有世界性视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性人物,也是岭南文化孕育出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观念深受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特质的影响。如今在大元帅府中,我们也能探寻到他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足迹。
讲座尾声,赵立彬总结道,不同时代的人从广东、中国乃至世界的视角认识孙中山先生。他不仅是一位内审国情、放眼世界、现代性意识最强的政治家,也是具有前瞻性、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建设主张的思想家。他向西方追求真理,同时坚守民族立场和文化自觉,其精神对当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对祖国统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次讲座共吸引线下200人参加,线上1.2万人次网友观看。互动环节,赵立彬就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的关系、孙中山的海外经历与革命思想形成等问题作出解答,让听众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风采与文化形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对于激励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5年4月26日,我馆举办“中山讲堂”350讲:孙中山的政治风采与文化形象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赵立彬,主讲“中山讲堂”350讲:孙中山的政治风采与文化形象

讲座结束后,读者与嘉宾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