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悦读会第88期:湾区公共艺术分享
——为什么返顺德

作者:谭翔尹 来稿:图书借阅部 摄影者:图书借阅部 发布时间:2025-05-11 阅读数: 

公共艺术是以公共性为核心,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介入公共空间,与公众互动并塑造文化认同的综合性艺术形态。3月30日,中图悦读会活动邀请多位不同身份的公共艺术实践者,以他们在顺德乡村的实践为案例,综合来自艺术家、高校团队、当地公益基金会及文旅企业家的多元视角,勾勒顺德公共艺术发展的多维图景,探讨中国式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曾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的陈侗教授,其艺术实践涉及中国画、连环画、舞台剧和艺术装置等,创办了博尔赫斯书店和录像局(联合),退休后成为顺德青田驻地艺术家。陈侗教授对于艺术家与乡村美术工作者如何形成良性互动有着深入思考,他以近期所承接的青田艺术区“未完成——杏文同人作品展”为例,解释了有关“艺术家下乡而非艺术下乡”的理念,分析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学科特长去保护乡村美术工作者的原生态创造力、帮助他们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并搭建展现他们特色艺术作品的平台。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刘佳婧、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杨云杰分享了他们带领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在顺德开展的公共艺术艺术项目,其中包括“‘我哋’同‘佢哋’——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地实验课程作品展”、“黄连的黄連——公共艺术展”、“集/散:汀涌起势”碧江公共艺术实践。通过介绍项目的策划思路、乡村旧物品及材料的再利用、在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等,揭示了公共艺术作为连接艺术与社会的桥梁,如何通过文化符号的塑造与“软硬”公共空间的营造介入乡村建设的思路。

顺德公共艺术的蓬勃发展,不仅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当地公益基金会及企业家的积极参与。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专业理事、顺德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陈碧云以顺德青田烧奔塔民俗活动为例,讲述由艺术家、高校学者、官方组织、社会力量(榕树头基金会)等多元主体,以艺术化的温和手段活化乡村民俗的思路。全国工商联餐饮业委员会委员苏志潜以本地企业家反哺乡村的视角,分享他关于艺术介入乡村与村民美育关系的思考,并讲述了他修复碧江古村旧宅、复原水乡风貌,推动顺德美食与历史场景结合的一些工作,包括将其主理的“德云居”用于公共艺术作品展示等。

活动最后进入交流环节。有读者基于异乡人的身份提出“为什么返回顺德”的疑惑,陈侗教授指出要区分乡愁之地(过去)、工作之地(当下)、探索之地(想象),我们去乡村旅游并非要寻找乡愁,而是去完成一种不同地区文化的体验与想象。为了营造沉浸式活动氛围,现场利用岭南传统木条凳、主题装置艺术等进行空间布置,通过主题知识分享与艺术体验的有机融合,有效激活公众与艺术的双向对话,彰显公共艺术创新实践的社会价值。

陈侗(右二)教授进行主题分享

活动邀请多位不同身份的公共艺术实践者担任分享嘉宾

中图悦读会第88期:“湾区公共艺术分享——为什么返顺德”主题分享活动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