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悠悠,芳菲遍野。4月,“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口述影像服务项目开展了无障碍电影现场讲解、口述影像导览、口述影像学堂等活动,持续探索口述影像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口述影像可及的边界。
4月12日,口述志愿者齐聚融·爱空间,参与口述影像沙龙,讨论本月无障碍电影《姥姥的外孙》口述脚本。得益于丰富的口述经验,本月的口述志愿者不仅关注如何准确描述画面信息,更希望能让听众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传达电影背后的文化意涵。该片主角为泰籍华人,他的生活环境充斥着广东潮汕文化的痕迹。口述志愿者特地请教了熟悉潮汕文化的朋友,对于片中十分经典但容易错过的文化符号一一描绘。比如电影中,姥姥临终前将食指伸直再弯曲,形状如一只虾,这在潮汕文化中代表了“死亡”的意象。几位口述员与口述影像顾问反复阅片、仔细讨论,最终确定了口述脚本的修改方向。
4月20日,广州“心聆感影”项目讲解队队长、资深口述影像员李淑莹在融·爱空间主讲口述影像学堂,主题为“听·见影像的力量——口述影像读书分享”。李淑莹以理论知识、应用案例、人物故事的脉络与读者分享了《与我同行之口述影像入门》和《连接两个世界的声音——香港口述影像十年》两本著作中的精华内容。在书籍之外,李淑莹还引用了视障人士、实践者、研究者、电影导演等不同人士关于口述影像的不同观点,让读者理解口述影像其实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主张,都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有读者表示十分感慨:“每一个为视障人士奔走的志愿者都是在为实现更加包容的社会贡献力量”。
当天下午,口述影像导览、“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现场讲解、黑暗体验坊三项活动在主题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期口述影像导览介绍的文物是东晋青釉鸡首壶。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志愿者带来四件制作精良的仿制模型,为到场读者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文物感知体验。该文物呈黄绿色,釉面淡雅、匀净。它不仅是印证青瓷业发展演变的典型器物,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器物实用性和艺术美感的追求。
本月无障碍电影《姥姥的外孙》讲述了无业青年阿安无意中得知了姥姥身患绝症后,希望能成为姥姥心中的“第一顺位”继承遗产;但面对有着同样目标的舅舅们,阿安这条争当全职孝孙的路并不顺利;成年后再与姥姥同住,朝夕相处中互相温暖,阿安面临着良心和遗产的双重考验。跟随口述员黄翠婵、尚燕穗、肖凡、罗小婵的声音,观众朋友走进这段祖孙之间温暖治愈的亲情故事。互动环节中,有观众一边抹泪一边分享自己的触动,“我也是潮汕人,这部电影引起了我许多共鸣。姥姥这样不求回报地为子女后辈付出,实际上是很多潮汕女性的缩影。我家里的长辈也是如此”。
当声音成为看见世界的方式,我们构筑有声宇宙。我馆“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项目以口述影像为着力点搭建助残志愿服务平台,为残障读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帧影像都有温度注解,每次触摸都能抵达远方,在声波共振中搭建残健共融的桥梁。

口述影像学堂活动,资深口述影像员李淑莹分享书籍信息

我馆举办第100期无障碍电影活动,解说电影《姥姥的外孙》

口述影像志愿者现场讲解《姥姥的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