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56讲:什么是“人民教师”?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苗苗 发布时间:2019-09-26 阅读数: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一个伟大的称号,被人们赞颂为“灵魂的工程师”“心灵之花的园丁”“人生航路的启明星”。而“人民教师”这个最质朴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它的诞生和变迁记录了哪些思想史的进程?又蕴藏着怎样的哲学内涵?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来之际,8月31日,“中山讲堂”第256讲邀请了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唐杰,以“什么是‘人民教师’”为题开讲,带读者重新认识“人民教师”。

唐杰老师是复旦大学外国哲学博士,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现任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重庆大学博雅学院院长助理、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目前的研究领域为形而上学与西方哲学史等。

本场讲座,唐杰老师从黑格尔提出“人民教师”这一概念的德国哲学历史语境谈起,分析了其中的意义维度和现实关切,又从列宁对概念的改造和近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两方面,阐述了这一概念在发展中如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性要素之一,继而成为新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统一称谓。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希腊已经有智者和吟游诗人在传播知识和历史,但黑格尔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教师(Volkslehrer),正凸显了“人民教师”的神圣性:他不仅从事公共教育,还要带出一个有原则的伦理生活团体,起着教化的作用。《对“什么是启蒙”的回答》一书是这样定位“人民教师”的:“人民通过有教养阶层的引导,不断顺着小路向上攀爬,以臻完善。这就是人民教师的位置。”教育不止于单纯的技艺培训,“人民教师”还担负着引人探求真理、完善自我的神圣使命。到了列宁笔下,“人民教师”的地位和内涵被进一步阐明:“人民教师是青年人的当之无愧的精神导师,他们在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的事业中起着伟大的作用。”而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也曾多次表明对“人民教师”概念的推崇和重视,还提出了师与生、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以丰富概念内涵。通过概念史的回溯,读者们不仅获得了一个重新认识“人民教师”的全新角度,还以此为切入口,涉足了古今中外多部哲学经典,感受到哲学历史的别样魅力。

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在默默耕耘中创造着不朽,成就着灵魂和社会的生长,让一种生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传统不断绵延。当我们置身日常,“人民教师”似乎只是一个朴实平淡的称谓;而当我们回望历史,才发现它走过的路已蔚为壮观。唐老师细致深入的讲解受到读者好评。在互动环节,根据读者的热情提问,唐老师又列出了详细的哲学入门书单,并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和一名父亲,对教育的不同看法和心得感想。

 

“中山讲堂”第256讲主讲嘉宾唐杰

 

唐杰老师(右三)与志愿者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