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是我们提升智慧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文化资源。《礼记·大学》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把提升个人修养作为走向经国济世之途的第一步。而古代的圣贤们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探索出“修身”的种种法门,并将其融汇在传统经典作品中,带给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指引。9月14日下午,“中山讲堂”第258讲特邀有国学届“网红教师”美誉的郭继承老师,为读者讲述如何从经典中汲取个人修为提升的力量。
郭继承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著名国学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现代文明的困境与人类文化的未来等问题。除了日常在大学教授法律基础、中国哲学原著导读等课程,他还屡次受邀赴各大高校、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讲授国学知识,深受各阶层听众的欢迎。此外,他也是教育部“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成员,中国考研政治辅导专家,2007—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阅卷组专家成员,著有《中华经典十三讲》《直面人生的困惑》等多部著作。
讲座伊始,郭继承老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有关论述,强调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提升个人智慧和修为,以更好地服务人民和国家。简而言之,就是要做一个有德性的、高尚的人。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郭老师认为,洞察人性是提升个人修为的前提,而我们古人对人性早就有深刻的观察和总结。《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十六字心传家法,意思是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地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人心指人性的弱点,它是变化莫测的,表现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欲望;道心则是指人性之中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要提升自我,首先就是要对人性的复杂有清醒的认识,不可天真任性而行。其次要用优秀的文化和信仰启迪道心,养护心中的浩然之气,同时用严密的制度防范人心的肆虐,减少犯错的机会。只有做到扶正固本、邪不可侵,治身和治心相结合,才能实现人心、道心的和谐相处,完成智慧和修为的提升。
围绕这个核心观点,郭老师继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解读和赏析《论语》《孟子》等中华经典中关于个人修为提升的内容。如《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指的就是一定要有追求仁爱之心的信念,“仁”才会来到我们身边。他指出,凡事向内求,而非向外求,这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重要的区别之一。《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要我们时刻保持忧患精神,要不惧磨难,奋发有为。《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六十四卦等,更是精妙的人生哲学,从古到今不曾过时。
郭继承老师精彩的讲述引人入胜,互动环节也是趣味横生。一位家长为孩子长期看手机刷抖音等行为担忧,郭老师则回应要从多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手机是人类科技的优秀成果,使用手机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不应对其持有偏见。其次,对孩子使用手机我们可以加强引导和管理,尽量让他们观看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另外,可以培养孩子其他的爱好习惯,让他们爱上篮球、绘画、爬山等,分散孩子的精力和时间。在这其中家长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自己也一味刷手机而粗暴地禁止孩子使用,是不可能有效果的。读者们听到回答频频点头,都表示受益匪浅。

“中山讲堂”第258讲主讲嘉宾郭继承

郭继承老师(右四)与志愿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