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扬帆,探索南宋商船的远洋之旅
——“又见宋潮”之走近“南海Ι号”

作者:梁馨 来稿:图书借阅部 摄影者:梁馨、刘子琴 发布时间:2025-04-03 阅读数: 

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的发展等因素,促使宋代完成了对外贸易重心从陆上丝路向海上丝路的转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月23日,“又见宋潮”系列活动以“趣味阅读+互动闯关”的形式,从海丝遗迹、出水文物、造船技术等角度,与读者一起走近“南海Ι号”,探寻宋代海丝遗韵,触摸千年海洋文明。

“南海Ι号”是南宋时期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艘远洋贸易商船,因意外沉没而封存于南海海底。泉州与广州,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也是“南海Ι号”航线上的两个重要港口,两城丰富的海丝遗迹在历史风霜中诉说着海丝的中外交流故事。活动设置场景式解谜互动,让读者通过“执行”海丝之路穿越任务,开启一段云游之旅。从开元寺双塔的石刻浮雕到南海神庙的庄严碑文,读者以泉州、广州的八个代表性海丝遗迹为线,编织出一幅“海丝之路”穿越地图,在时空交错中触摸宋代远洋贸易的脉搏。

在“南海Ι号”出水的18万件文物中,瓷器占据大宗,主要有义窑系、德化窑系、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磁灶窑系五类。活动围绕“南海Ι号”出水瓷器,按照窑系分类设计“宋瓷消消乐”游戏。读者需在翻动瓷器卡片过程中快速识别这些外销瓷的色彩与纹样,将相同瓷器进行匹配。南宋瓷器的釉色之美于读者指尖流转,在一张张卡片的上下翻飞中,流淌出南宋各窑系的独特魅力。

先进的造船技术,是南宋海上贸易繁荣的物质基础。“南海Ι号”在船体结构、建造工艺、航海性能等方面都体现了南宋造船技术的先进水平。它是一艘典型的宋代“福船”。这是一种尖底龙骨船,因诞生于福建而得名。活动中,读者化身“南宋船匠”,逐步破解“龙骨之谜”“隔舱之妙”“连接之巧”等船体结构谜题。每解开一题,便如拾起一片船板,待所有谜题揭晓,一艘完整的福船徐徐成形。榫卯相接,龙骨如脊,宋代工匠的智慧在众人眼前重现。

1987年,“南海Ι号”在广东川山群岛阳江海域发现,将世人目光引向在海底沉睡千年的古代海丝遗产。我馆馆员就曾受其启发,在馆内古籍文献中搜寻出广东地区2000余艘的沉船遗影。本期微课堂从“南海Ι号”出发,讲述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南宋商船的远航故事。

本期活动围绕“南海Ι号”展开,让千百年来的海丝传奇跃然眼前。读者通过阅读与趣味闯关“打捞”历史碎片,在“辨瓷”与“造船”中,感受古代商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勇气与智慧,增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气。

读者“重走”宋代泉州、广州海丝遗迹

亲子读者一起翻动宋瓷卡片体验“宋瓷消消乐”

读者认真破解南宋造船技术的谜题

我馆举办“又见宋潮”之走近“南海Ι号”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