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332讲: 天地大美——走近中华“生生美学”

作者:李雅玲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李洁明 发布时间:2024-07-02 阅读数: 

天地间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美的展现,共同构成了这个美丽而多彩的世界,而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科,人们称之为美学。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伴随着人类社会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一种新型的美学研究形态——生态美学逐渐兴起。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站在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之稳定与平衡的高度,探讨审美价值、审美满足与生态健康之间的矛盾及其化解之道。对于生态美学这门学科,你了解多少?国内生态美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6月15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32讲邀请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程相占,带领读者认识中国生态美学理论的重要观点——“生生美学”。

程相占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2017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美学、生态美学、生态艺术学等,出版有中文学术专著12部、译著3部等,发表学术文章160余篇。

程相占从“生生美学”的提出、“生生美学”的反响与发展、中华美学精神的典型之“生生美学”、中西生态美学的对话交流四个方面,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展开话题。什么是“生生”美学?程教授解释道:所谓“生生”,第一个“生”是动词,即“化育”;第二个“生”是名词,即“生命”,“生生”即“化育生命”。“生生美学”的提出源于《周易·易传》中的“生生之谓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理论,是以中国传统生生思想作为哲学本体论、 价值定向和文明理念,以“天地大美”作为最高审美理想的美学观念,也是从美学角度对当代生态运动和普世伦理运动的回应。

“生生美学”理念提出之初并未获得太多关注,但作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日益获得学术界、理论界的肯定和重视。程相占认为,“生生美学”文化特点可概括为5个点,即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     阴阳相生的生命美学、“太极图示”的艺术思维模式、总体透视的艺术特征、“言在意外”的意境审美模式。它的价值内涵对人们反思和改变现代工业文明的“杀生”倾向和改善全球生态危机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能回应欧洲中心论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桎梏。

     讲座中,程相占多次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和自己的个人经历,将看上去较为高深的学术观点解说得通俗易懂,受到现场观众的普遍喜爱。互动环节中,程相占也详细解答了读者提出的“怎样让‘生生美学’走向大众化并指导社会生活”等问题,并推荐了《美学十五讲》等美学入门书籍。

2024年6月15日,“中山讲堂”第332讲在一号报告厅举办

程相占主讲:天地大美——走近中华“生生美学”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