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是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1961年至1962年连载于《明报》,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第三部。它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江湖上的各帮各派、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小说连载后深受大众喜爱,被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主角张无忌、赵敏、周芷若等人物的形象也深入人心。4月27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29讲聚焦这部武侠经典,特邀青年作家彭洁明,与读者们分享书中关于“选择与救赎”的核心故事。
彭洁明,笔名聂飞琼,青年作家,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现任教于广州医科大学;擅长旧体诗词写作,于金庸小说评论颇有心得;曾先后受邀在同济大学、马来西亚慕课平台开设金庸小说系列讲座。个人著作有《江湖的倒影:金庸的武侠世界与人生寓言》《盛名之下:历史人物的真实与幻影》《随园小说:神出鬼没》《宋词》,发表过《姜夔自度曲的范式及其在清代的经典化》等多篇论文,参与国家重大古籍整理项目《全清词·雍乾卷》《全清词·嘉道卷》《全清词·咸同卷》的编纂。
如何理解《倚天屠龙记》的核心故事呢?彭洁明从书中的原型故事、镜像人物的塑造以及具体人物的生命历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人类学中将人类共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定义为“原型”,而文学中的“原型”,则是指稳定的结构单位、反复出现的意象、故事等。金庸的大部分小说中,都存在复仇、寻宝、救国等多种“原型”故事。彭洁明认为,在《倚天屠龙记》中,最主要的“原型”故事就是“两难选择”。书中人物如张无忌、殷素素、张翠山、谢逊、周芷若等都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两难选择,并因其选择改变了自己原本的人生轨迹。彭洁明重点用殷素素、张无忌的经历举例,指出金庸善用两难选择来为人物“写心”,因为在面对进退两难的境地时,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底层价值观和最在意之事。
在人物塑造上,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熟练运用了“镜像人物”的方法,即创作出互为镜子的一组(一般为两位)人物、角色,以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本质。镜像人物的出身、经历、际遇往往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但在某些关键处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空见与张无忌、纪晓芙与周芷若、殷素素与赵敏都是书中镜像人物的代表。比如空见和张无忌虽然素未谋面,只出现在谢逊对张无忌讲述的故事里,但两人慈悲的天性,以及分别对谢逊和明教的救赎又有着深刻的联结。
最后,彭洁明以“金毛狮王”谢逊为例,详述他的“选择与救赎”之路。谢逊在小说中是一个非常有张力的角色,他既有大力量也有大悲苦,既狠辣无情又重情重义,既通达又执拗。他的美好人生因师父成昆的恶行遽然陷落,从此将复仇作为终身追求,并因此作恶无数,成为江湖中人的众矢之的。但在一生中,他也遇到了三个直面人性选择的挣扎时刻:空见之死、张无忌的降生和与成昆的对战,并最终选择放下一切,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救赎。这也能体现金庸对选择的看法:不同的选择可以让人走上不同的道路,但哪怕是黑暗之路,也并非绝路,只要从一念之仁起,回归真我,就有可能获得救赎。
彭洁明思路清晰、深入浅出的分享受到了现场和线上听众的一致喜爱。线上两个直播间共有4.4万人次观看,获赞6.8万。讲座配套的盖章活动也大受欢迎,许多读者排队盖章,并在讲座后与讲座嘉宾热烈交流。

2024年4月27日,“中山讲堂”第329讲在我馆举行

青年作家彭洁明主讲“中山讲堂”第329讲:选择与救赎——《倚天屠龙记》的核心故事

讲座结束后,嘉宾与读者热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