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328讲:百年之后说金庸

作者:左朗辰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李嘉杰 发布时间:2024-04-30 阅读数: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到1970年的《越女剑》,金庸创作的15部武侠小说,在华语世界构筑了一个个久久难忘的武侠江湖。那些铁血丹心、侠骨柔肠、快意恩仇的故事,至今仍是无数读者珍藏一生的记忆。可以说,金庸武侠小说的娱乐和消遣的效果,达到了俗文学的巅峰。关于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却在文学界有着极大的争议。如何看待这些争议?如何评价金庸小说?为何金庸小说能引起几代读者的共鸣?4月20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28讲特邀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解答这些问题,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金庸世界。

谢有顺是文学博士,一级作家;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出版有《成为小说家》《文学的通见》《散文中的心事》等著作二十部,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讲座伊始,谢有顺从金庸小说的微妙之处讲起,逐步带领读者们进入一个充满侠气的江湖世界。如郭襄在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后来把徒儿命名为“风陵师太”,可见风陵渡口在她心中有多么深刻。金庸在作品之间运用颇多诸如此类的伏笔,描绘出一份份动人且隐忍的感情,这也正是打动观众之所在。至于为何称金庸的作品为“俗文学之巅峰”,谢有顺解释是因为金庸的作品一方面受到当时流行的西方小说及“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影响,存在着模式化、通俗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对通俗小说进行了改造使其“雅化”,达到新旧融通、雅俗共赏的境界,这也是他的作品有强大传播力的重要原因。金庸笔下的“江湖”也如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样,是一个逃离现实的乌托邦。在江湖中,英雄们不用为生计奔波,一切都是为了侠义,这样的纯粹满足了读者们对乌托邦的神往。谢有顺表示,金庸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让我们结识了这么多神采飞扬的人物;金庸虽然已经故去,但是只要作品活着,一个作家就永远活着。

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金庸粉丝踊跃参与。在互动环节中,谢有顺耐心地回答了读者们关于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等许多问题。此外,讲座推出的“金庸百年纪念章”也受到读者们的热烈欢迎。

2024年4月20日,“中山讲堂”第328讲在我馆举行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主讲“中山讲堂”328讲:百年之后说金庸

热情的读者纷纷排队与讲座嘉宾交流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