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323讲: “流氓”的变迁:谈《阿Q正传》

作者:左朗辰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李雅玲 发布时间:2023-12-28 阅读数: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山鼻祖,用一支笔撑起中国的脊梁。他的小说多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被公认是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鲁迅通过描写阿Q这个深受剥削压迫而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鲁迅塑造“阿Q”的背景是什么?阿Q作为流氓无产者出现在晚清民国的成因又是什么?12月16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23讲特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晓忠,与大家分享“‘流氓’的变迁:谈《阿Q正传》”。

孙晓忠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宁夏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论文有《改造说书人》《单身女性:晚期资本主义新巨人——<嘉丽妹妹>再解读》《有声的乡村》《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等40余篇,编著有《鲁迅与竹内好》《生活在后美国时代》《重返人民文艺》《延安乡村建设文献》(4卷)等。

孙晓忠首先讲述“流氓”一词在古今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引出江浙“堕民”这一形象。因鲁迅生于绍兴,“堕民”是其幼小时候常见的人,他便以童年的记忆描绘出“阿Q”这一底层堕民,以此描画出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国人的魂灵。随后,孙晓忠通过文本分析鲁迅如何描写阿Q,“无名、无姓、无家、无父、无母、不配姓‘赵’”,这些细节反映出当时作为独立文明体系的中国已经处于失序的状态。阿Q身上体现出复杂的国民性,一方面是麻醉的阿Q,只会使用“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转嫁失败的痛苦,如与人打架吃了亏,他会自我安慰“这是儿子打老子”;另一方面则是清醒的阿Q,在受辱、失败、饥饿、被杀头时,他又短暂清醒过来。这种复杂的国民性正是中国革命的现实起点,鲁迅对阿Q则有一种忧愤深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在讲座结尾,孙晓忠还为大家总结了鲁迅“执滞小事”的现实主义书写特点与反“田园诗”的唯物主义精神。

整场讲座内容翔实,意义深刻。孙晓忠教授通过对《阿Q正传》的深入剖析,向读者展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与对鲁迅的写作特点的探讨。

“中山讲堂”第323讲:“流氓”的变迁

孙晓忠主讲“‘流氓’的变迁:谈《阿Q正传》”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