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一直是文学与德语爱好者心中的“佳作”。研读由李逵六先生翻译的德语版Zehn Jahre in Deutschland1935-1945,则是德语专业学生提升德语翻译技能和了解德国文化的有效“教科书”之一。11月19日下午,第87期德语角活动邀请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德语系胡忠利老师为主讲嘉宾,与读者一起共读中德双语版《留德十年》Zehn Jahre in Deutschland1935-1945,通过季羡林先生细腻的笔触,探析季先生意蕴深远的留学故事及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并体会德语版译者的匠心精神和“信达雅”的翻译技巧,共同感受中德语言之美。
胡老师摘取《留德十年》中德双语版中“怀念母亲(Sehnsucht nach der Mutter)”“汉学研究所(Das Institut für Sinologie)”“学习吐火罗文(Das Tocharisch-Studium)”及“我的女房东(Meine Vermieterin)”等片段与读者们共读,透过字里行间重现季先生远赴德国十年的场景——克服重重困难,潜心学术研究,心怀家国,终成栋梁之才……深情的朗读让读者了解到中国老一辈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接着,胡老师以文中的谚语、惯用语等为例,从语言素材灵活运用的角度赏析季羡林先生“淳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及“雅俗共赏”的写作特质。这些饱含着作者智慧的语言,值得读者慢慢咀嚼,细细体会。
翻译是一门语言表达的艺术。译者需有精雕细琢的匠心精神,才能切实还原原著的思想内涵。“信”与“达”是译者的首要翻译目标,在精准翻译出原作内容后 ,再去追求文字的“雅”之美。胡老师选取书中“千里凉棚,没有不散之宴席(Es gab keine endlose Abschiedszeremonie.)”“但是对付这个语法规则繁琐到匪夷所思(unvorstellebar )的程度的梵文,他却束手无策(völlig ratlos)”“跳过这个龙门(mein Ziel zu erreichen)”等诸多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代表性句子和用词作为例子,解析译者李逵六先生如何运用“信达雅”法则,将文中那些具有东方神韵的语言素材精准地传递给德语读者,展现李先生“信达雅”的翻译境界和匠心精神。
本期德语角以“经典共读+语言学习”的活动形式,依托我馆丰富的中外文馆藏资源,拓展读者语言学习的知识,加深大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引导读者透过双语经典著作感受语言的魅力。

胡忠利老师与读者分享双语阅读方式

胡忠利老师与读者解读《留德十年》的部分章节

读者用中德双语分享《留德十年》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