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1月19日,“国粹经典 翰墨流香”《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教育推广活动之“又见宋潮”系列活动,以“定向+趣阅读”的方式,从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方面,聚焦《营造法式》的编撰特点与破译之路,带领读者品读这本古代建筑学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其中大木作是我国传统建筑营造的核心技艺。“丹楹刻桷”环节通过图文并茂的内容科普以及梁思成的《营造法式》大木作手绘图展示,介绍大木作的木构件与梁架形式相关知识。读者参与内容匹配互动游戏,将梁、柱、檩、椽、蜀柱、斜柱、阑额、搏风板、抬梁式结构等知识卡片放置在对应的图示中,加深对木构建筑整体框架的了解。
斗拱(又称铺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集榫卯技术大成的特殊构件。《清明上河图》运用界画的画法呈现了宋代建筑不同斗拱样式。馆员借助《清明上河图》引导读者在画作复制件中找出三处包含斗拱的建筑,找到画中的“城门楼”并指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所在位置等。同时,辅以活动现场展示的“宋式四铺作补间铺作”模型,读者可以对照“宋式四铺作斗拱分解图”,辨识模型中标有颜色的榫卯部位名称,沉浸式了解宋代斗拱。
北宋屋脊形态与彩画装饰有其独有的特点,但彩画不易留存,通过解读《营造法式》卷十四中的彩画图样,我们才有可能得见宋代建筑的全貌。“雕梁画栋”环节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以及《营造法式》中建筑彩画的不同类型,读者先参与屋顶样式知识问答,再结合宋代“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等彩画复原图为建筑纹样草图填色。
微课堂上,馆员讲解《营造法式》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结构,回顾了著名藏书家陶湘、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意外发现、重新刊印以及艰难注释《营造法式》的过程。馆员根据上述内容的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设计“身份卡”与“事件卡”,请读者抽取一张卡片后根据相关史实相互寻找“身份卡”所对应的“事件卡”,从而组成《营造法式》流传历史上重要节点的短语。此外,通过讲解古建筑模型的构件与搭建步骤,馆员演示并引导读者体验古建筑榫卯结构拼装,帮助读者更具象化地理解本次活动所介绍的知识。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以典籍传承的方式保存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又见宋潮”系列活动以有趣的游戏形式,激发读者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积极性,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读者将大木作知识卡片放置在对应的图示中

读者在《清明上河图》复制件中寻找斗拱

读者结合彩画复原图为建筑纹样草图填色

馆员在微课堂上讲解《营造法式》编撰特点与流传历史

馆员演示并指导读者体验古建筑榫卯结构拼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