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被称为墙壁上的艺术。古壁画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社会、宗教、建筑、美术诸多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到了当代,壁画依然是一门广受欢迎的公众艺术,能调动人们的审美体验,有着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岭南地区的壁画发展源远流长,别具特色。12月2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22讲特邀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教授,与读者分享“地域·工艺·壁画——南中国的壁画创作与思考”。
讲座中,齐喆先从关键词“地域”入手,为大家介绍了岭南壁画创作的总体风格并分析其成因。地处珠江流域的岭南地区长久以来既受到传统中原文明的影响,又与海外文化保持着交流沟通,其独特的地理人文条件塑造了岭南人民独特的审美。因此相比于中原地区,岭南地区的壁画创作者较少受到重理的传统儒学影响,对平民化题材的接受度更高,往往会将内心强烈的感情注入花木、山水等元素中,并钟爱作品的手工痕迹,对新鲜事物也充满兴趣,最终形成了“中西混搭、包容共通、通透繁秀”的创作特点。随后,他又从“工艺”二字切入,讲解了岭南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壁画创作中的应用。齐喆分享了大量的壁画实例,来展现石湾陶艺、潮州木雕、岭南漆画、佛山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对壁画创作的有益启示,并指出如何挖掘本土历史和文化底蕴并将传统工艺和时代审美有机结合,是广东壁画创作者们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利用潮州木雕工艺创作的两幅表现岭南自然风貌的作品——《岭南佳果》和《花满岭南》,认为与木雕的跨界合作不仅促进了传统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也为现代审美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对于岭南壁画今后的发展,齐喆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认为应该以综合材料工艺媒介在特定空间环境载体中的整合应用为方向,注重材料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作品与周围环境、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结合,使壁画不仅成为一种艺术表达,更成为与观众产生共鸣和对话的媒介,让作品更具深度、内涵和时代感。
讲座最后,齐喆还与读者就壁画创作中如何实现公众性与个性的平衡、如何打破思维困境以及传统文化形式该如何应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壁画作品的保护等问题展开了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讲座共吸引了一百多名观众现场参与,另有两万多名网友通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视频号和“朗声图书”视频号线上观看。

2023年12月2日,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主讲
“中山讲堂”第322讲:“地域·工艺·壁画——南中国的壁画创作与思考”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积极与齐喆教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