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婉约派词人中,有一颗不容忽视的“后起之星”,他就是被王国维先生誉为“词中老杜”的周邦彦。10月22日上午,“国粹经典 翰墨流香”《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教育推广活动之“又见宋潮”系列活动,以“定向+趣阅读”的方式带领读者从赋、词、乐等方面走近北宋音乐家、文学家周邦彦,阅听宋代词乐之美。
周邦彦,北宋晚期著名词人,号清真居士,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是公认的“负一代词名”。其词格律精工、词风典丽、音调优美,树立了词体的典范,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而浑然天成。基于馆藏古籍文献——民国年间杨易霖的《周词订律》,本次活动设计“清真词律”环节,介绍宋词词律与周词格律,并为读者解读《西河·金陵怀古》中所用的典故。
宋词中的“词”,脱胎于和乐的“歌词”。周邦彦不仅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还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宋史》记载:“邦彦好音乐,能自度曲,制乐府长短句,词韵清蔚,传于世。”他精通音律,擅长创调,字韵清新华美,乐律曼婉和雅,深受南宋及其后代词人推崇。通过导览手册和知识展板,读者了解到古代乐律知识,随后从锦盒中抽取以古代律名标注的乐谱,以手敲琴演奏的方式猜出《两只老虎》《我和我的祖国》等耳熟能详的现代歌曲,深入浅出地领悟流传千年的生律法与十二律。
周邦彦作为北宋文学史上的大家,时人称其“诗、词、文各体俱佳,惜常为词名所掩”,最初令他一举成名的不是词作,而是一篇气势恢宏的大赋。为图仕进,元丰七年(1084)他向宋神宗献《汴都赋》,自此名动天下,大获赏识。“辞赋奇字”环节带领读者了解周邦彦献赋成名的背景,以趣味互动的方式辨识《汴都赋》中的冷僻奇字,领略词人的才华横溢与博学多识。
微课堂上,馆员以周邦彦的代表词作切入,讲述其从年少时意气风发、“以一赋而得三朝之眷”,到晚年委顺知命、淡泊自处、成为宦海中一名“倦客”的人生经历与心境转变,并推荐解读周词的参考图书——诗词评论家、古典文化学者陈可抒注的《片玉词》。虽然周词的乐谱已亡佚不存,但为让读者充分感受周词的音韵之美,活动精选了周词的现代演绎音频设置闯关环节,通过今人朗诵与演唱窥探当时周词传唱之盛况。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曾评价周邦彦在中国词史上是一个“结北开南”的人物。本期“又见宋潮”围绕周邦彦及其作品设计新潮趣味的阅读闯关游戏,激发读者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积极性,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志愿者(右一)为读者讲解“清真词律”环节玩法

读者根据乐谱上的古代律名使用手敲琴演奏猜歌名

读者挑战“辞赋奇字”阅读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