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321讲: 《长安三万里》与“二十一世纪中国”

作者:左朗辰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苏燕君 发布时间:2023-12-04 阅读数: 

追光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2023年夏天众口相传,构成了“现象级”文艺事件。电影中的盛唐美景如诗如画,还有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等一众诗坛“顶流”陆续登场,让观众梦回“大唐群星闪耀时”。为何《长安三万里》如此“出圈”?我们在电影中又看到了怎样的自己?11月18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21讲特邀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与读者分享《长安三万里》与“二十一世纪中国”。

张均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张爱玲十五讲》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40余篇(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转载,获“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项。

张均首先分析了《长安三万里》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这一作品既是时代呼唤的结果,也是传统文化热潮涌动的缩影。随后,张均将电影标题“长安”与“三万里”分别展开分析,阐明“长安”事关中国的文化记忆。它既是地理、文化意义上熠熠闪光的陕西长安,也是盛唐时期高适、李白等诗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三万里”则代表着命运的路途,也是诗人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张均认为,观众从高适、李白二人的经历中看到了个人身上的进退与得失,所以在观影时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在讲座最后,张均以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鼓励年轻读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长安,正是少年时代的美好向往才构成此生此世的价值所在。我们‘正在路上’,我们还年轻。”

整场讲座,张均教授从文艺评论的角度,梳理了《长安三万里》“出圈”背后的底层逻辑。在互动环节中,张均教授也与读者共同探讨电影与诗歌等问题,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2023年11月18日,“中山讲堂”321讲在我馆一号报告厅举行

“中山讲堂”321讲:张均主讲《长安三万里》与“二十一世纪中国”

读者打卡本次“中山讲堂”主题限定章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