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319讲: 梁启超语文观的当代启示

作者:左朗辰 来稿:活动推广部 摄影者:苏燕君 发布时间:2023-11-10 阅读数: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他成功缔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俊彦”的教育神话。民元时期,他叱咤政坛,曾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晚年他潜心学术,在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地讲学,培养了大批享有盛名的学者,堪称一代宗师。这样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在近代语文教育发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他的语文观给当代带来什么启示呢?10月28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19讲特邀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副教授臧清,与读者共同探讨梁启超语文观的当代启示。

臧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副教授。她曾在韩国放送大学中文系、新加坡迈新机构中国文化第二学位班、澳门理工大学语言及翻译学院客座任教,曾任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孔子学院总部汉语教师及志愿者选拔考官及培训专家,是多所文化机构的访问学者,具有丰富的中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及国际中文教育。

臧清首先从语文教育的讨论谈起,指出在民国初年的学术界,围绕语文教育的讨论一直是热点,学者们在教材编选、讲解训练、阅读写作等各个方面都有针锋相对的主张,其中胡适的国语教育方案尤为瞩目。臧清从对文法和文学的态度、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传统资源的立场态度等方面详细对比了梁启超与胡适主张的不同。如对文法的态度上,胡适认为学生使用国语时要在文法上准确无误,梁启超则主张写文章只需“辞达而已”。随后,臧清旁征博引地分析二者立场态度有差别的原因,并强调虽然二人观点各有千秋,但他们的思想一同构成五四新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同样心怀再造中国、再造中国新文明的责任感和热望。

整场讲座,臧清教授深入浅出、典例频出,为大家梳理了梁启超的语文观脉络,并生动阐释了梁启超语文观的要义,让在座读者听得津津有味。在互动环节中,臧清教授也详细解答了读者关于“梁启超写作风格对他人的影响”等问题,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梁启超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023年10月28日,“中山讲堂”319讲在我馆一号报告厅举行

“中山讲堂”319讲:臧清主讲“梁启超语文观的当代启示”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