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数千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人格风范与性情志趣。3月18日上午10点,“中山讲堂”第306讲特邀艺术大咖罗一平,从“文”与“质”两方面入手,带领听众探讨中国书法演变史及其背后隐含的文化谋略。
罗一平是广东美术馆原馆长、中山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亚洲艺术家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等职务。出版有《林泉札记》《历史与叙事:中国美术史中的人物图像》等学术专著12本,主编艺术类书籍30余本,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曾策划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美术展览200余个,举办个人画展13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联展50余次。
“文”,是指中国书法发展史过程中的诸种书风和现象;“质”,是指每一时代书风变化的内在本质,即每一时代书风的总体精神。罗一平教授开宗明义,首先解释了文与质的基本概念,并指出“文”是“质”的外在体现,“质”是“文”的内在根源。其后,他结合大量的图片资料,从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开始,系统梳理几千年来中国书法每个时代的总体风格、笔法和结体方式、艺术特征、代表作品,深入阐释何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古”“明人尚势”“清人尚姿”,分析各时代优秀书法家是如何对待和整合前人的文化遗产,形成自我个性化的书风。
罗一平教授行云流水般的讲解让看上去有些高深的书法艺术变得通俗易懂。互动环节,他对读者提出的“新手如何欣赏和学习书法”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他认为好看的书法都是张弛有度的,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和空间感,欣赏书法要看法度、看结体、看用笔,再探寻它的时代精神和美学意蕴。学习书法则可先从行书入手,从宋追唐,再追魏晋。关于“当代有没有能超越前人的书法家”,他表示其实每个时代都没有能超越前人的书法家,只有本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各自风流,各成高峰。而当代人只要能将前人书法的精髓融会贯通,再结合现在的时代风尚和社会期望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也能成就新的高峰。
本次讲座线下线上同步开展,受到了现场观众和网友们的一致喜爱。央央阅读抖音号、视频号,我馆微信视频号,朗声图书馆视频号等平台上共有近2.5万人收看直播。

2023年3月18日,“中山讲堂”第306讲在我馆举办

罗一平教授主讲“中山讲堂”第306讲:文与质——中国书法演变中的文化谋略

讲座在央视网阅读频道同步直播

讲座在央央阅读抖音号同步直播

讲座在央央阅读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