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礼赞百年华诞。5月14日下午,在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盲人协会、广东图书馆学会承办的“党的光辉照我心”——广东省第十一届盲人诗歌散文朗诵大赛决赛暨第七届盲人散文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我馆一号报告厅举行。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李再炎、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陈海龙等出席了本次决赛和颁奖典礼。来自广东省各地市的优秀盲人朗诵者们红心向党,用饱含深情的朗诵,讴歌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新媒体比赛形式提高盲人参与度
作为“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我省盲人的年度文化盛事,盲人诗歌散文朗诵大赛和盲人散文创作大赛在过去十年里一直激发盲人对诗歌、散文朗诵和文学创作的热情,提高盲人的思想品德水平和文化艺术素养,如今正坚实地迈向第二个十年。本届大赛于今年1月启动,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赛前培训及现场比赛均首次实现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各个渠道的优势,使赛事的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自大赛启动以来,各地市公共图书馆、盲人协会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积极组织选拔赛,广泛发动盲人群体参与,共有来自18个地市的255个朗诵作品、212篇散文作品参加初赛。参赛作品内涵丰富,紧贴主题,抒发盲人爱党爱国情怀,展示盲人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的时代风采。
赛前培训助力选手水平再上新台阶
大赛组委会为盲人朋友提供了多方位、高水平的支持,除了推荐专题诗歌朗诵篇目、指导开展初赛组织工作之外,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赛前培训,进一步提高赛事质量。在决赛前一周,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朗诵协会常务副会长、朗诵大赛评委杨召江老师现场对朗诵大赛初赛作品进行详细的点评,并录制线上培训视频,让全省盲人朋友都能“云”学习。决赛当天上午,朗诵赛前指导和盲人散文创作交流会同时进行,一方面帮助朗诵决赛选手做好最后的赛前冲刺准备,另一方面为全省盲人朋友创造难得的文学创作交流平台,专业评委胡梅仙老师与盲人散文创作者共同探讨创作方法,交流阅读经验和写作技巧。
参赛作品抒发盲人爱党爱国情怀
经过专家评审,26个优秀朗诵作品脱颖而出进入朗诵大赛决赛,其中既有抑扬顿挫的个人独诵,也有配合默契的多人合诵。5月8日,入围决赛的朗诵作品视频在大赛网络投票页面上线,争夺本届大赛最佳人气奖。
决赛现场的盲人朋友们情感饱满、慷慨激昂,他们虽有视力障碍,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逐步找到自己的道路,依靠双手去创造人生价值。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盲人朗诵者们以诗文颂情,铭记红船精神,衷心赞颂党的光明指引,朗诵出热血的红色,谱写生命华章,汇成气势磅礴的交响!评委舒晨老师在决赛点评环节中表示,盲人朗诵选手们字音标准,状态饱满,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声音的纯粹,情感的纯粹,朗诵的纯粹。来自东莞市的选手鲁云即兴为大家清唱了一首《卓玛》,评委赵大明老师更是受邀上台朗诵《读中国》,把大赛气氛推向高潮。最终,来自惠州市的钟瑜娜和深圳市的胡永岩分别凭借朗诵作品《永恒的队礼》、《猪肉炖粉条儿的故事》荣获朗诵大赛一等奖,来自汕头市洪洁莹的朗诵作品《美丽中国》网络票数最高,获得最佳人气奖。
第七届盲人散文创作大赛也并轨推进,不同年龄段的参赛选手构思巧妙、情感真挚、叙事生动、描写手法多样。作品既有讴歌国家发展、建党百年历史的恢弘景象;也有抒发在党的领导关怀下社会变迁和人间温情的真情实感,还有歌咏党员先辈们乐于奉献、鼓舞人心的光辉事迹。其中,来自汕头的卓巧婷创作的《心之所向,必是光亮》反刍过往,语言灵动,表达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极具思想质感;来自茂名的施旭创作的《白手杖日记》采用拟人的手法,以一根小小的白手杖自述表现盲人的不屈精神,叙事细腻、感情真切。这两篇作品荣获散文创作大赛一等奖。其他优秀作品将通过线下线上同步展出,并录制成音频文件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让时代听见他们的声音。
大赛组委会根据各地市选送单位的组织情况,评选出本次大赛优秀组织奖20个,优秀指导奖11个。
凝聚力量营造残健共融社会氛围
本次大赛调动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得到了广东省朗诵协会的专业指导,以及广东省残疾人公益基金会、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服务总队、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等爱心组织的协助,网易直播、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直播平台对本次大赛决赛进行全程直播,大赛影响力和品牌传播力不断提高,营造了扶残助残、残健共融的良好社会氛围。据直播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17时网络直播参与人次已超过21万,观众线上为参赛者们加油点赞。

选手李春萌、林妙艳朗诵《我爱你中国》

选手洪洁莹朗诵《美丽中国》

一等奖选手钟瑜娜朗诵《永恒的队礼》

李再炎二级巡视员(左一)、陈海龙副理事长(右一)为朗诵大赛一等奖选手颁奖

黄健飞主席(右一)为散文创作大赛一等奖选手颁奖

领导嘉宾和获奖选手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