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61讲: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蒋爱娣 发布时间:2019-10-25 阅读数: 

南仁东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被誉为“天眼之父”。2017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后,作家王宏甲受中宣部特邀撰写《南仁东传》,以传记式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南仁东与中国天眼的故事。“天眼之父”和他的团队在打造天眼的征程上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天眼的建成对中国和世界有着怎样的意义?10月12日,“中山讲堂”第261讲邀请了《南仁东传》的作者、著名作家和学者王宏甲,以“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为题开讲,与读者分享他的创作成果。

王宏甲是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赴多国出席文化文学论坛。他的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等,其最新作品《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入选2018年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并被改编拍摄为电视连续剧《中国天眼》。

本场讲座,王宏甲老师满怀激情地与读者分享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的创作经历和难忘的采访片段,并向读者讲述了他从接到“中国天眼”和“南仁东”这一重大选题到书籍完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个倾注心血的艺术转换点,从多个维度真实呈现了以南仁东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精神和事迹,又将书中涉及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和历史哲学思考,通过浅显明快的叙述传递给读者。“中国天眼”建设了22年,前12年为了把国际“大射电望远镜”项目争取到中国来建设,做了相当坚实的预研究。这是一个被国际公认为需要多国联手建设的项目,如果能争取到中国,将会把相当一部分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来。在重重困境中,南仁东反复自问:“我们为什么总在引进人家的零部件组装产品,自己就造外壳?”“能不能由我国自主建造500米口径大射电望远镜?”南仁东的提议得到中科院的支持和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中国天眼项目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全国近200家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包括100多位科学家在内的5000多人直接参与了这项大科学工程建设。他们的研发力量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得到极大释放,终于铸成“中国天眼”这一国之重器。

追思“中国天眼”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王宏甲老师慨叹:“若举国都能像‘时代楷模’南仁东那样坚定而自信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则新时代中国的前途不可估量。一个南仁东逝去了,他的不朽生命必将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继往开来,去创造自己的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生。”真情流露又深入浅出的讲述让现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讲座结束后,不少读者仍围绕老师分享心得感受,表达自己受到科学家精神鼓舞的振奋心情。

“中山讲堂”第261讲主讲嘉宾王宏甲

 

讲座结束后王宏甲老师(右三)仍与读者热烈交流

 

王宏甲老师(左三)与“中图之友”志愿者合影留念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