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60讲:红岩魂——信仰的力量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徐鑫 发布时间:2019-10-25 阅读数: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信仰”所作的注脚。信仰究竟有怎样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支撑着红岩先烈们在敌人的疯狂折磨下进行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9月28日,“中山讲堂”第260讲邀请了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厉华,以“红岩魂——信仰的力量”为题开讲,带读者重温红岩英烈的真实故事,感悟筑牢信仰之基的重要意义。

厉华是文博二级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评原文化部优秀专家;现任重庆红岩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是重庆市委党校、重庆社会主义教育学院、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学校的客座教授。以他创作的《红岩魂》报告演讲为基础改编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在全国演出900多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十大演出盛事”称号。

本场讲座,厉华老师从“信仰的较量”“忠诚于自己的政治选择”“血与泪的嘱托”和“不可忘记的总结”四个部分,结合烈士遗物、珍贵照片和文件展示,还原历史原型,解读“狱中八条”,生动再现了一位位革命先烈为民族复兴和解放事业流血牺牲的感人故事,带领读者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

厉华老师首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来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正是在这一崇高理想的感召下,从1939年到1949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一大批共产党员、革命志士、民主党派人士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搏斗,其中有写下《把牢底坐穿》的何敬平、有坐“老虎凳”痛昏过去也不屈服的李青林、有聪明勇敢的情报勇士张露萍、也有被策反的黄茂材……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300多名革命志士被残忍屠杀,在牺牲前留下饱含血和泪的最后嘱托,通过脱险的同志向党组织递交了《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其中第七部分“狱中意见”被提炼成“狱中八条”。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曾将“狱中八条”一一读出。这些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酷刑折磨,宁死不屈,凝结成感人至深的“红岩精神”。

厉华老师结合珍贵史料,用饱含激情的演讲深深感染在场的读者,不少人在听讲过程中动容落泪。讲座结束后,读者们还自发留在现场展开讨论,称赞“中山讲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带读者重温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山讲堂”第260讲主讲嘉宾厉华

 

厉华老师(左三)与“中图之友”志愿者合影留念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