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35讲:周恩来在历史上的三个重要贡献

作者:左都雯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蒋爱娣 发布时间:2019-06-10 阅读数: 

周恩来,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1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党、国家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学习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楷模的崇高精神,3月16日,“中山讲堂”第235讲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海文为读者们介绍周恩来总理在历史上的三个重要贡献。

李海文研究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她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生平小组副组长和组长、周恩来研究组副组长、《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以及《中共党史资料》主编,已撰写和发表了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了《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周恩来年谱》《世纪对话——忆法制奠定人彭真》《张浩传》等专著,主编了《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之路》《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等重要著作。她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为大家讲述了周恩来总理的生平、革命奋斗历程和在1930年代、1950年代以及文革时期对党和国家的重要贡献。

周恩来同志出生于1898年,在他青少年时期,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命运十分悲惨。面对国家危难和人民困苦,周恩来同志决心“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欧洲勤工俭学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21年,他在巴黎参与创建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4年回国后,周恩来同志投身大革命洪流,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起,周恩来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参与领导了革命时期我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的重大胜利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尤其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他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不仅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更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面对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周恩来同志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忍辱负重,苦撑危局,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运转,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和纠正极左思潮的错误,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他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领导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这不仅深深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局,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足以告慰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周恩来同志身上,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是历史性的,也是时代性的,必将激励着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中山讲堂”第235讲主讲嘉宾李海文

 

主讲嘉宾李海文(左三)与志愿者合影

 

李海文老师(右三)与读者交流互动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