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珠玉安足取,何如荆溪一丸土。”这里的“一丸土”指的正是宜兴的紫砂土。以紫砂土为原料、手工制造的陶土茶具紫砂壶,因富有艺术性而蕴含着独特的文人趣味,逐渐发展成为一项艺术门类。用紫砂壶泡茶,聚香含淑,色、香、味俱佳;其造型又多古朴别致,气质典雅;实用价值和茶禅一味的文化交融,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使之成为收藏界独具价值的藏品种类。紫砂艺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我们该怎样鉴别好的紫砂作品?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紫砂艺术呢?8月18日,“中山讲堂”第212讲邀请国家级紫砂杂项鉴定评估师朱克城老师,为读者们讲述紫玉金砂的前世今生。
朱克城老师是中国萧军研究会中央工美联合会专家组成员、艺术品鉴定专家组组长,也是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文化部)评估专家委员会紫砂杂项鉴定专家,中国社科院古玩高级研修班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古玩高级硏修班客座教授,文化部恭王府文化管理中心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紫砂杂项鉴定评估师、鉴定专家;曾在中央电视台《深度寻宝》栏目、《古玩大赶集》栏目担任紫砂杂项专家,在河北都市频道《品真》栏目、新疆卫视《丝路驿站》栏目担任特约专家等。
本期讲座,朱克城老师为读者们梳理了紫砂艺术的发展史,并结合自身二十余年在鉴定、收藏方面的经验,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示的方式,带读者逐步领略紫玉金砂这一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据文献记载,紫砂真正兴起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当时的朱砂陶艺家供春是众所公认的紫砂壶创始人。同期的紫砂陶器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等,众家各有所长,其中赵梁擅长提梁壶的造型,而李茂林则擅制小壶,此时出现了汉方、菱花、僧帽、扇型、圆珠梨式以及花卉、竹节、提梁等造型,筋纹器的作品也是该时期的突出代表。到了明末清初,紫砂发展迅猛,挤身我国陶瓷艺坛的前沿。文史资料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张岱的《陶庵梦忆》,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等,均以重笔记载了紫砂。此时紫砂陶艺界较为有名的是陈用卿、陈子畦等:陈用卿再次将铭文刻于壶身,增加了作品的文气;陈子畦则拓展了外销贸易,唤起紫砂陶潜在的商业价值。二十世纪初,紫砂壶的生产转入完全商业化阶段,这段时期紫砂陶艺作品开始在多项国际性博览会中亮相并获奖。到了现代,新一代的陶艺家们将历代紫砂陶艺的技巧传承发扬,其中以朱可心的花货、吴云根的竹货、王寅春的筋纹吻合严密尤为出色。可见,在历代文人和陶艺家的共同努力下,紫砂壶逐步从早期注重实用性向追求更高的艺术性发展,使之赏用兼优,情趣无穷。面对广东读者,老师还专门介绍了潮汕地区的朱泥壶。读者们听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抚今追昔,谈收藏雅趣;品茗论壶,赏百年传统。朱老师结合紫砂实物旁征博引的讲座风格受到了现场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少读者表示,听了本期“中山讲堂”,才了解到紫砂壶背后还有这么深厚迷人的文化沉淀,因此对紫砂艺术和传统手工技艺产生了更多学习和了解的兴趣。

“中山讲堂”第212讲主讲嘉宾朱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