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论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品质 ——语言学者白钢阐述平等与觉悟

作者:苗苗 来稿:业务办公室 摄影者:谭茜 发布时间:2017-06-09 阅读数: 

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其历史渊源、现实形态和未来面相,如果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来考察,它的核心品质是什么?该如何把握它的历史轨迹以及它在世界文明谱系中的位置?5月27日上午,“中山讲堂”第154讲特邀著名学者白钢教授,带读者们从文明论意义上思考社会主义核心品质。

白钢教授是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著名语言专家,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等多门现代语言,研究范围包括早期希腊与近东-中东诸民族的文化关系、印欧语系早期诗歌语言、荷马史诗与希腊抒情诗、诺斯特拉语系(Nostratic languages)的重构以及佛学、中国经学等,被媒体称为“现今国内掌握语言最多的学者之一”。

本期讲座,白钢教授首先引入了道体的概念:“道体是成就与决定某种文明自身之本质、特性、情态、命运的内核。”道体的区别揭示了不同文明间的根本差异,相当于文明的“基因”,也就是核心品质。社会主义文明,是以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整体批判和整体扬弃的面貌出现的。作为资本逻辑的同在者、否定者与超越者,社会主义的逻辑也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存在与生长,它最核心的品质,就在于平等与觉悟。社会主义文明,意味着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平等与觉悟的循环圆满地展开与实现。随后,白钢教授带读者们回归人类文明初期,探索东西方文明深处的社会主义基因,在柏拉图的“四德说”、孟子的“四心说”以及基督的“圣爱”(agape)概念中追寻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又通过分析法国和俄国的具体文献,从历史和哲学的双重维度,梳理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几个发展阶段;最后落脚我国现实传统,围绕平等与觉悟两大核心,发掘出植根儒释道文化体系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内蕴的独特品质,揭示了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启示性意义。

两个小时的讲座里,白钢教授以学者之眼,带读者们遨游书海,穿越古今,关注当代,厘清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道体和各阶段形态,从哲学逻辑上展望了当代改革的未来方向,更坚定了读者内心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讲座受到了现场读者和在线直播观众的一致好评,听众们纷纷表示,教授的讲座既充满正能量,又饱含着辩证思维的学理魅力,令人耳目一新,收获满满。

 

讲座现场

 

主讲嘉宾白钢

 

主讲嘉宾与志愿者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