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素生活的艺术 ——厚朴学堂第37课《道德经》系列导读之五

作者:谭翔尹 来稿:中文借阅部 摄影者:唐雪利 发布时间:2017-05-03 阅读数: 

4月16日上午,由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的《厚朴学堂》第37课继续给读者导读国学经典图书,本次讲座是《道德经》导读的第5讲,由中山大学法学院丁建峰担任主讲嘉宾,讲述了“道”的无味简素艺术。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是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五章的一句话,意为道淡而无味,看不见、听不见,但怎么用也用不完。道是“上善若水”的,丁教授以新鲜的泉水为例,解释道淡而无味的深层次含义,如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谦下胸怀,有着淡而无味、纯净自然的特质。味无味,是以恬淡为味,把无味当作味。丁教授讲到,无味中包含最深长的味道,是沁人心脾、甘甜无比的,所以在生活中要学会品尝“无味之味”,去感受事物的微妙之处,有些人过分喜爱浓烈之味的事物,是一种很大的遗憾。现代很多人的饮食口味变重了,喜欢短平快的事物,喜欢高强度的刺激,而往往忘记停下来,去体验一种简单清静的生活,就会很容易被过多的五色、五音、五味等迷惑,而纵情于声色之娱。因此,简素恬淡是一门值得追求的生活艺术,有利于回归到体验自我与感知真实世界的微妙之美。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为减少物欲,认识自己,就能够发挥自己的精彩之处,这种“简素”的人生哲学能让人更明锐、更洒脱、更有悟性。丁教授以“简素”思想的传承与影响为例,讲述了日本儒学家在对王阳明的解读里提出与西洋相对的东洋之道,并解释了东洋之道中“简素与崇物”的思想核心:“简素”意为形式上的抑制与内容上的华丽之极,“崇物”则是指对万事万物充满感激之情。如何将简素的思想融入到生活当中去呢?丁教授在现场引导大家静下心去观呼吸,体验腹部和身体的感觉,并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少私寡欲,去体验个人细微情感的变化,并推己及人。丁教授讲到,简素思想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的品质,而且对艺术的审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色彩纯净的宋瓷中的汝窑、文同的《墨竹图》与郑板桥的《兰竹图》中素净高洁的竹子;如画面留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宋徽宗的《水仙鹌鹑图》、八大山人的《鹌鹑图》、马远的《独钓寒江图》以及很多现代的绘画和摄影作品;又如诗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论语·八佾》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以及陶渊明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丁教授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片,与现场读者一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简素之美。

在课堂的最后,丁教授回答了读者的提问,比如加油干活与简素生活之间是不是矛盾的?节奏很快的现代生活如何停下来?《清明上河图》有没有体现简素的思想?为何古代的智慧中有很多和现在类似的理论?纯净的白色为什么在中国经常用于丧事?丁教授用他丰富的国学知识与信手拈来的典故耐心地回答了读者的提问,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厚朴第37课开讲

 

厚朴第37课读者体验观呼吸

 

厚朴第37课嘉宾与工作人员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