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2017年“世界读书日”,4月23日,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独家制作的“永恒的图书馆”图片展在文明路总馆B区一楼展览厅开幕,展览同时还在汕头、珠海、揭阳和揭西等地展出。
展厅入门正对一巨幅摄影——废墟中的图书馆,几个人安静翻书。以二战期间伦敦遭遇空袭后的特殊阅览场景作主题板,揭示脆弱中的坚强、动荡中的平安、短暂背后的永恒。文明与野蛮总在不断博弈,阅读和图书馆的意义就在此凸显。
不同于常见的图书馆建筑,这里展现的是一组另类图书馆——肩挑式、推车式、马车式、自行车式、汽车式、火车式、轮船式图书馆,还有骆驼的、骡子的、驴背的和马背的图书馆,以及帐篷式、亭子式、箱柜式、筒柱式等各样袖珍图书馆。这些全球各地移动的、户外的、微型的图书馆颠覆了一般人通常的图书馆概念,重新诠释了图书馆形象,它们简约轻便,灵活清新,创意无限,不拘一格,像立体的图画、凝固的音乐、无字的诗篇。它们更绿色,更别致,更通透,更开放,将合作公益与个性自助相结合,更能体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书馆前辈一直追求“人各有其书,书各有其人”,“不让任何地方的人们读不到任何种类的好书,不让任何种类的好书流通不到任何辽远偏僻的地方”。这些创意独特的图书馆就在弥补图书馆定点建筑的局限,把图书送到社会各处角落,让知识流动起来,使阅读变得轻松方便、适意愉快,使图书馆普遍均等开放服务的理念更加彰显。这其中,既有图书馆人的热忱坚守、普罗大众的求知渴望,也有决策者的前瞻慧眼和有识之士的慷慨担当。
愿这些不一样的图书馆风景,使众人都能领略阅读的真谛,更加晓得互助之美、平等之美、分享之美、开放之美、和平之美。时代不断变迁,知识载体飞速变化,图书馆的形态也更丰富,但无论定点还是移动、华美抑或简约、高大或者袖珍,图书馆始终伴随我们成长。愿狭隘封闭的角落因知识真理而逐渐开阔,脆弱的世界因精神食粮变得坚强,干枯的心灵因来自阅读的鼓励不再荒凉。
展览为期仅半个月,阅读则是永久的。

《永恒的图书馆》是我馆为今年世界读书日独家制作的特展。图为好学的读者在抄录展览前言。

1940年10月,德军大规模空袭英国伦敦。空袭过后,不屈的伦敦市民在图书馆的废墟中读书。图为这张历史照片被制作为巨型展板,打动了所有路过的人们。

今天的人们可能不太清楚,其实早在民国初年,广州就已经有了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流动图书馆。图为年轻的读者仔细阅读展板介绍。

以交通工具为载体的图书馆是流动图书馆运作的主要模式之一。图为乐龄读者驻足阅读其介绍。

深陷战火中的乌克兰,愿书籍能为孩子们带来一点安慰。图为读者观看乌克兰救济中心图书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