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批创性思维 ——记公益“厚朴学堂”第35讲

作者:谭翔尹 来稿:中文借阅部 摄影者:叶永盛 发布时间:2017-03-10 阅读数: 

2月26日上午,由中山大学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的“厚朴学堂”第35课——全球化时代的思维技能”在广东省捐赠换书中心开讲,珠江学者熊明辉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熊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逻辑研究所、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在当代,全球化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我们的世界面临着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金融危机等全球化问题,我们每个个体也面临着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识别真伪、筛选出有用信息的个人发展问题。为此,熊教授与读者分享了一种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思维技能“CCT”——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合称为“批创性思维”。“批创性思维”涵盖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两种思维类型,且从本质上区别于二者的机械叠加:两种思维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其中,批判性思维是指理性的清晰思维,用于分析问题;创新性思维是指提出有用的新思想,发现不同的可能性,用于解决问题。

熊教授首先运用了逻辑学的知识,辩证分析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之间的条件关系,并由此展开了对这两种思维的阐释与分析。关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熊教授引用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的一句话来解释:“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关注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理性反省思维”。批判思考者必须具备有怀疑精神、积极态度、开放思维这“三种思维品质”,看待事物不能“非黑即白”,处理问题不应“非对即错”,对事物关联性与复杂性不该“视而不见”。创新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创新思考者的基本思维品质,其目标是要帮助思考者应对未来问题。创新思考者需要具备反省自己行动、寻找多个可能答案、敢于冒不成功的风险、清楚什么一直不起作用和什么曾起过作用等品质。

紧接着,熊教授分析比较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不同之处。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宽松、开放、有趣的思考方式,与批判性思维相比,创新性思维不那么有序、有组织以及可预见。创新性思维要承担风险,因为人们有试“错”的机会,甚至根本不给出答案,需要准备应对相应的风险、困惑与混乱。谈及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何者更为重要时,熊教授认为,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创新思维来提出新思想,我们也需要批判性思维来评估和改善这些新思想。所以,批创性思维是一种认知技能,人虽不可能总是运用批创性思维,但在需要时人们应该拥有这种适用技能。在艺术、科学与发明中,许多重大突破与发现都是组合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创新性思维技能的产物。

讲完了“批创性思维”的理论概念,熊教授与读者分享了如何掌握这一思维技能,主要分为四步:第一步把握新想法,第二步寻找正、反面理由,第三步认识重要性与相干性,第四步考虑其他可能性。并且,熊教授提出“10年规则”,即是对于优秀人才而言,要想在某个领域达到世界级水平,需要花约10年时间来进行系统性的强化训练——大约10000小时的练习,所以学会开发批创思维需要长时间的付出。

在课堂的最后,读者就中学生如何掌握批创性思维技能、是否人人都需掌握批创性思维技能、法学是否需要批创性思维技能、批创性思维的新产物如何让大众接受等问题与熊教授积极互动。熊教授独立思考的方式、思想开放的态度、不偏不倚的分析与反思给现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厚朴学堂第35课开讲

 

熊教授回答读者提问

 

读者提问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