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黑暗都成为现实——中图悦读会举办纪念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活动

作者:谭翔尹 来稿:中文借阅部 摄影者:陈剑晖、王浩光 编辑:何蕾 发布时间:2016-11-24 阅读数: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也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写就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堂吉诃德》。为纪念这两位文坛巨匠逝世400周年,“中图悦读会”第24期于11月19日举办以“所有的黑暗都成为现实: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为主题的讲座,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2014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滕威担任主讲嘉宾,带领读者赏析这两部文学巨作。

从最近备受关注的地铁“丢书”活动谈起,滕威教授指出,我们生活在这信息爆炸的市场化时代,阅读经典读物更有其价值。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身世与人生经历截然不同,两个国家历法差异还让人误认为他俩是同一天逝世的,世人对于他们作品的真实性都表示出各种怀疑,种种趣闻轶事拉近了读者与这两位文学巨匠的距离。由于市场化运作对作品受众的影响,人们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更为熟悉,但是滕威教授把《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放到文艺复兴与近400年来西方文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这一历史语境下去分析,又得出另一番见解。很多人看待文艺复兴都容易陷进一个误区,即把西方文明当作人类至高无上的真正文明,而把其他地区的文明忽略了。所以我们作为中国人,在分析作品时尤其不能忘记自己文化的根,即我们所拥有的伟大的中华文化。

事实上,西方璀璨的文明得益于殖民时代累积的社会财富,是伴随殖民史的黑暗而来的。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就生活在殖民时代的两个殖民国家,不同的是塞万提斯生活在当时逐渐失去海上霸权的西班牙,而莎士比亚则生活在当时日趋强盛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塞万提斯自身的穷困潦倒与国家的“大厦将倾”让他对理想和现实有着深刻的反思,他塑造的堂吉诃德虽然疯疯癫癫,但是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却抱有坚定的热情;而且他还是一个行动派,虽然结局以失败告终,但这一悲剧更使得故事的文学艺术性得以升华,也激发了后人在追求正义理想信念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之相比,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映了强盛的大英帝国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其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故事,也体现了莎翁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

堂吉诃德绝对是一个敢做敢为的人,而哈姆雷特则似乎优柔寡断、缺乏行动力,但是这部作品超越一般复仇剧套路的优势与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哈姆雷特不是没能力也不是缺乏真正的行动力,而是他有超越一般复仇的哲学思考,明白这么做为的是什么、自己要的是什么。《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都是写失败者的文学悲剧作品,其文学艺术性结合精神分析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可以分析得出父爱的缺席对哈姆雷特的负面影响,找到匮乏感与匮乏事实间的关系。400年来,这两部作品中呈现的由过度匮乏感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如今愈演愈烈。现代很多人的匮乏感并不是缘于自己真的缺少某样东西,而可能是一种幻象,其中一点表现为资本对人的操控更为广泛和深刻,层出不穷的消费广告勾起了人们对欲望的追求,由此深陷因过度的匮乏感而带来的焦虑中。

 本次活动报名情况火爆,同时也创新了形式,采用主持人、读者与老师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在网易新闻客户端直播的过程中,吸引了两万多的网友关注。

 

滕威教授做客“中图悦读会”第24期,主讲“所有的黑暗都成为现实: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

 

此次活动采用主持人(右)、读者与滕威教授(左)互动提问的方式进行

 

读者意犹未尽向滕威教授讨教

 

“中图悦读会”第24期嘉宾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活动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全程直播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