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史学”系列讲座之“粤港关系脉络底下香港粤剧史(1865-1980)”在我馆开讲

作者:朱隽嘉 来稿:特藏部 摄影:朱隽嘉 编辑:李雅玲 发布时间:2015-4-7 阅读数: 

3月28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容世诚教授应我馆和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的联合邀请,到我馆作题为“粤港关系脉络底下的香港粤剧史(1865-1980)”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是2015年“公众史学”系列讲座内容之一,并以此庆祝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史学文学硕士课程开展十周年。

容世诚,广东中山人,生于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文学士、哲学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专攻中国戏曲。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戏剧、元明戏曲、中国文学和出版文化等专题课程。研究范围包括戏剧人类学、明代戏剧、粤曲社会史、新加坡华族戏曲史、香港出版和电影文化史等。

粤剧的海外传播是随着粤语人群从广府到香港再到海外的迁徙过程而发生的。目前,粤剧已成为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是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并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的粤剧名伶李文茂,到1980年省港红伶大会串,容世诚教授从粤港关系入手,介绍了粤剧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内容详实,言语精彩,对学者们窥得学术门径,普通读者增广见闻都大有裨益。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主要有:

一,粤剧较多、较早地吸纳了外来文化,为传统戏剧界罕见。包括率先引入梵铃(小提琴)等乐器,在剧本、舞台设计和人物着装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等。

二,容教授指出,受中国传统影响,粤剧演员在清代只是戏子,并无社会地位可言。现代意义上的“明星”是好莱坞演剧工业的产物,而粤剧演员在民国时期常常多栖发展,得以成为社会关注的明星。

三,容教授以历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作《万世流芳张玉乔》粤剧剧本为例,强调需重视粤剧剧本的创作。该剧撰写于抗战时期,其题旨为宣传抗日的民族主义,1954年在香港由芳艳芬公演后引起巨大反响。

本次讲座和早前开幕的“纸上留声——粤剧粤曲文献文物展”相得益彰,引起了广大读者对粤剧粤曲的极大兴趣。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互动热烈,不时有高水准的问题提出,实现了学者与普通听众以及戏迷间的智慧碰撞与交流。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容教授向观众展示粤剧名家唱段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容教授从容答问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