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钩沉 ——“中山讲堂”第157期开讲紫禁城的天文与人文

作者:左都雯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王政    发布时间:2017-06-28  阅读数:4560次 

公元1420年,在元大都的旧址上,一座无与伦比的宫殿建成了,整座宫殿由北向南,延伸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心地带,成为了明清两朝最为神圣的地方。根据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因此这里被称为“紫禁城”。这里的砖瓦木石、这里的色彩、这里的空间布局,都鲜明地昭示着中国人的文明意志和天人理念。6月17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军教授做客第157期“中山讲堂”,开讲“紫禁城的天文与人文”。

王军教授曾任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特邀委员,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历史的峡口》等重要著作,曾先后获得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中国建筑图书奖等重要大奖。他长期致力于北京城市史、梁思成学术思想、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曾参加了法国“东西北南”艺术展、荷兰“当代中国”展等多个国际重要展览,策划了“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北京建筑文化周”等国内大展,并曾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提交展陈学术方案,为中央党校市长班授课,在“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作主题报告。2016年,他完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价值研究》,通过溯源古代北京城市营造思想,极具针对性地提出停止大拆大建,加强北京旧城保护的系统策略。

本次讲座,王军教授从天文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切入,为读者们详细讲解了紫禁城的基本构造及其所蕴含的天文思想和人文理念。其中,他重点解释了“立表测影与中字型建筑布局”的关系,说明了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方法极其注重时空一体的特点,揭示了中国古代城市以天地自然环境为本体,强调中轴对称,迥异于西方城市的营造模式。而这种空间与时间密切结合的时空观,不仅是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基础,紫禁城恰恰正是这种时空观的杰出代表。此外,紫禁城在布局上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天地观念和“顺应四时”的人文理念,都充分说明了中华先人卓越的时空规划能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讲座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全场爆满。结束后,读者们还积极与王军教授交流,气氛热烈。

 

讲座现场

 

现场爆满

 

主讲嘉宾王军老师

 

主讲嘉宾与志愿者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