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厚朴学堂第十课邀请到杰出孟学研究者杨海文教授,为读者讲述“孟子与‘救’的哲学”。杨海文教授是目前国内研究《孟子》用力最深、影响最远的学者之一,也是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岭南心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老人摔倒了究竟要不要扶?路人晕倒了要不要去救? 杨海文教授引用《孟子》中孟子与他人关于“救”的五则经典问答,假设五种不同场景,阐述孟子在私利、规则、法律、权术和困乱的交错与冲击下,是怎么样看待“救”的意义,并与读者展开对当代“救”的哲学思考。
一问孩童落井救否?若陌生小孩落井,众人纷纷不假思索救之,孟子认为真正动机是人性本善。救落井小孩,非欲讨好他家有钱的父母,非欲取盛名于乡里,非孩子的啼哭扰人,而是本善人性所动的不忍之心、恻隐之心。
二问嫂子落水救否?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里,若孟子嫂子落河里,他一样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嫂子。杨教授解读道,在生命与规则面前,孟子认为生命是第一位的,若被规则绑住而无视生命,便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杨教授也引申到规则的意义与其局限性,规则是约定俗成的须遵守的条条框框,但在特定的情况以及历史的变换中它的内容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三问父亲入狱救否?孟子预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饱受继母、同父异母的弟弟虐待长大的舜帝,遇到父亲杀人。但是舜帝依然放弃王位,背父逃到海滨免受刑罚。杨教授从三方面阐释孟子观点:其一,反对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其二,亲情可贵,孝道不可废;其三,于亲情,天子之位不可贵,可弃之而尽孝道。
四问天下陷于危难救否?杨教授解读道,孟子认为天下本有兴衰,那么要不要救?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要谁来救?孟子说,舍我其谁也。如何救,孟子认为应援之以道,同时也要做好承受苦难的准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必先让其经受磨练。
五问自己是否救自己?杨教授解读道,孟子认为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修身,家、国、天下才可太平。救自己重在养心收心,要坚持不懈,不可荒诞度日。
课堂的互动环节,读者纷纷对“如何救人与救己”提出自己的疑问。杨老师结合“佛山小悦悦”事件和南京彭宇案等多个现代事件解答,帮助读者从道德、规则、法律和哲学方面对当代“救”这个话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表示:“救人与救己是相辅相成的,但要救人救己,更重要的是学会救自己的心。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