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讲堂”第203讲:回归传统文化,探索育人理念

作者:苗苗  来稿:办公室  摄影者:谭茜    发布时间:2018-07-13  阅读数:1690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这种文化“基因”根植在人民血液之中,等待被挖掘、被传承。6月9日,“中山讲堂”第203讲邀请著名作家郭文斌,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思想”为题开讲,与读者一同回归传统文化,探索育人理念。

郭文斌老师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是中国作协全委,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还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被宁夏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农历》等十余部;有中华书局版精装八卷本《郭文斌精选集》行世。他创作的长篇《农历》获提名“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

本期讲座,郭文斌老师在对比分析世界几大教育文明生命力的基础上,与读者们分享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育人思想的认知。结合自己的修学经验,他提出了心性教育、道德教育、志向教育、方向教育的概念。中国古人的教育注重道、学、术、技的全面建设,注重心性、道德、知识、技能的全面开发,特别是正确价值观导向下对孩子的心量和能量的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这种教育理念从开发智慧入手,以形成功夫落脚;在认知方式上,不同于西方的理性认知、印度的禅性认知,它特别强调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更注重通过突破生命维度认识生命原点。当代学生面临“空心感”,感到焦虑、无意义、没有方向,正需要召唤传统文化中育人思想的回归,来为孩子的“精神账户”充值。

郭老师的讲座引起了现场家长和孩子的强烈共鸣,在讲座互动环节,有的家长向老师请教习惯养成的方法,有的学生写纸条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焦虑。老师针对提问的情况一一分析解答,并鼓励大家多读传统文化经典,从中汲取生命养分,扩大个体的心量和能量。

“中山讲堂”第203讲主讲嘉宾郭文斌

郭文斌老师(左四)与志愿者合影留念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