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次全国古籍善本普查追忆
林庆云(广东省图书馆学会原秘书长、研究馆员)
百年馆庆,全馆欢欣;社会各界,纷纷道贺。一百年的历程,几代人的奋斗,几代人的成长,省馆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的确值得庆贺。全馆上下,从领导到普通员工,从在职人员到退休长者,都在为百年馆庆而忙。我收到“我与中山图书馆”约稿函,迟疑了好长时间,写还是不写,写什么?图书馆工作没有什么波澜,没有什么轰动的东西吸引世人眼球,只是默默地耕耘,为读者作嫁衣裳,润物细无声,难觅不能忘怀的记忆。近日碰到“馆庆办”一位同事催问此事,才又下定决心提笔冥思……
笔者在省馆从业几近四秩(1974~2009),先后在阅览部,研究辅导部、“全国古籍善本普查·广东”(1978~1981临时机构,设在省馆)、采编部、研究辅导部(兼广东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几个部门工作。要写,就写古籍善本普查吧,或许这项工作容易被遗忘,它毕竟不属常年性工作,参与者也不多。
全国古籍善本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全国古籍文献整理系统工程,直接成果就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当年的口号是“查家底”,摸清全国古籍收藏情况。前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关心这件事,1975年10月,已在病重期间的他老人家,仍做出了“要尽快地把全国善本书总目编出来”的重要指示。1977年1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善本书目筹备会,1978年3月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和分类法3个文件。1979年3月25日,“全国古籍善本书版本鉴定会议”在广州东方宾馆召开,时任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的谭祥金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会议重点研究版本问题,由几个藏书较多的图书馆,分别将宋、元、明、清刻本、抄本、稿本、批校题跋本,选取若干种书为实例,在会上介绍怎样鉴别版本的经验。
全国古籍善本普查的基本架构是成立由国家文物局领导的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各大区成立协作小组;各省(直辖市)、地区(市)相应成立同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图书馆)。广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不详,办公地点在今文德路81号孙中山文献馆二楼北边大阅览室,记得办公室成员有:佟德山、赵平、黄炯璇、伍锡强、陈雪微(女)、崔景衡(女)、萧德贞(女)、陈蕴洁(女)、王洁玉(女)、林庆云、吴绍兰(女)、李秀器(女),稍后增加张世泰。佟德山副馆长主持工作,赵平副馆长主要参与全国的编辑工作。吴绍兰、李秀器两位女士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特别是刻钢板,是制作卡片目录的理想人选。
1978年5~6月,中南地区协作小组在湖南财经学院举办“中南五省古籍善本编目学习班”,广东学员来自省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梅县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惠州市图书馆、湛江地区图书馆等。省图书馆是我和王洁玉参加,培训班历时近40天。培训班授课老师大概有湖北省馆的张遵俭、徐孝密、湖南省馆古籍部刘主任、广西区馆的梁仁居老师等,这些老师中,让大家听得最吃力的是湖南省馆的刘老师,他是湘乡人士,本土口音特重,大概能听懂的也就三四成吧,好在其他老师口语不至于此。培训班还安排了大量时间实习,实习基地就在湖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他们的古籍收藏很丰富,善本、珍本不少。学习期间我们也到湖南大学图书馆参观,参观还是离不开主题,看他们的古籍图书。在长沙40天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假日去岳麓山、橘子洲头,参观马王堆出土文物等等,周日常进城下馆子小聚,吃饭、聊天,喝点小酒,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其乐融融。那个年月还是票证的年代,但长沙副食品供应还好,街上的蛋糕不收粮票,市场上的皮蛋免收副食品票。学习结束,我们都带了些皮蛋、蛋糕回来。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年我的儿子尚小,大概未满周岁,40天出差回来,儿子居然不认得爸爸了。这也成了日后太太啰嗦我的藉口:你就知道出差出差,出差出到儿子都不认得你了。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古籍善本普查的确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除了要对省馆的几十万册古籍进行普查,还要对全省各地的古籍善本进行鉴定。先说省馆本身的普查。第一步是查对书目,书目信息中够得上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范围”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九条的抽出来;第二步是到书库调书出来进行核对,版本鉴定;第三步是将确认的善本图书按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著录条例”重新分类著录,制作草卡,刻印腊纸、油印目录卡片……这些工序在今天的图书馆人看来很是费解,君不知那个年月的图书馆业务工作都是那么的费心费力,偌大的一个省图书馆,仅有的一部打字机只限于全馆的文书打印,其他业务工作都是靠手工完成。再说回到书库调书,当年出于备战考虑,省馆的重要典藉都放在粤北连平县后方书库,来回路程就得两天,还要到外面联系租车运输等等,难度很大;至于装箱,打包、搬运之类的粗重活全是自己动手,干得汗流浃背是常有的事。
每次到后方书库提书都得待上十天八天,既当工作人员,也兼做厨子,自己做饭吃。一天轮到我做饭,本想做一款客家酿豆腐给大家尝尝,因为没有猪肉票买不到猪肉,其他同事买了黄猄肉回来,可能是黄猄肉太瘦的原因,加之受条件限制,配料不足,做出来的酿豆腐根本就不是那回事,反而有损客家名菜的声誉,弄巧成拙,这或许也是对自己平时只管吃不管做的“回报”。说来还真有点惭愧,少时在家吃父母现成的,从初中开始住校生活直到大学毕业都是“吃饭堂”,走出社会工作后还是“吃饭堂”,很少“锻炼”的机会。
在连平那段日子可谓苦乐参半,但也带给我意外的收获,晚上无事,既没电视可看,进城也不太方便,没有其他的娱乐,便以读书打发时光,在那里我读了一些线装古典名著,有些还是当年的禁书,也算是一种书缘吧。
全省古籍普查的另一个重头戏是全省各类图书馆的普查工作,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组织工作是一摊子事,检查验收又是一摊子事,全省汇总还有一摊子事;纵向省、地(市)、县是一个方面,横向省属各系统图书馆的协调又是一方面。条条运作也好,块块运作也好,最终的集结点是省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面上的普查虽然由基层来做,但省里还是得派出专家指导。这任务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我们几位男士身上了。记得当年是采取分片包干,落实到人。我主要负责梅县地区、汕头地区和惠阳地区,伍锡强主要负责湛江地区、茂名地区和肇庆地区,黄炯璇主要负责佛山地区、江门地区和韶关地区;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由谁负责就记不得了。省属各系统图书馆(主要是高校图书馆和科研系统图书馆)多数是几个专家一起前往。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全省的古籍收藏情况。公共图书馆方面,古籍收藏较多的除省馆外,还有佛山市图书馆、新会县景堂图书馆、湛江地区图书馆、高州县图书馆(可惜在1992年被电线短路引起的火灾基本烧光)、阳江县图书馆、海口市图书馆、惠州市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潮安县图书馆、揭阳县博物馆、梅县图书馆;高校的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华南农业学院图书馆,华南工业学院图书馆;科研系统的有华南植物研究所图书馆;其他方面的有潮州开元寺、韶关南华寺藏经阁等。这次普查,省馆上报的古籍善本书有3千余种3万多册,至于广东全省上报国家的古籍善本有多少,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记不清楚了,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件事、这段历史的了解,因为那些数据已录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板上钉钉,跑不了的。
古籍善本普查是很锻炼人的活,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要兼备文献学、目录学、历史学、文学史、出版史等知识。在历时几年的古籍善本普查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很多知识,见识了一批稀世珍宝:如唐人写经,宋刻本、宋元递补刻本,套印本、活字本、名人批校本、名人手稿……它们都是深藏闺阁,不轻意示人的镇馆之宝。
古籍善本普查工作是我从业图书馆数十年的一段难得经历,更是不枉为图书馆人之欣慰。几十年过去了,记忆逐渐模糊。当年参与者中最年轻的我也退休三年,其他长者已有几位作古:佟德山、崔景衡、黄炯璇、萧德贞、张世泰。愿以此文寄托对他们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