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成长

——我与中图的点点滴滴

张佩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借阅部助理馆员)

与书结缘,是获得知识的最佳方式。我爱书,因为它带给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而书的家就安在静静的图书馆中,它在静中绽放无限的生命力。书的家也是我的家,我的心就安在这里。

(一)

我是在中图西门的大塘街小学上的小学。记得六年级夏天一个周六下午,我和同学到一大院捡木棉——听说晒干后可以做枕芯,我们捡了满满一大袋子,很有成就感,可是双手一握,就成了拳头大小,哪够做一个枕芯呢?我们最后将所有木棉花给了一个同学。

(二)

1994年夏我升高中,军训时喜欢上班上一个男同学,开学后却见不到他,原来转学了。没过多久,班长说男孩经常到中山图书馆自修。之前我对图书馆一无所知,为了见到心上人,我决定也去那里自修。一进中图大门,一排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来到中庭院子,两棵高大的白兰树耸立,空气中迷漫着白兰花的清香。我深深地吸一口,并永远地记住了——这就是初恋的味道。

慢慢地,我知道在读者口中,“中山图书馆”昵称为“中图”。以后每个周六、周日,我都到中图自修。那时自修室,一张张大大的六人桌,桌椅都是木头做的,我在使用过的很多个桌子上刻画了一只只蜗牛——蜗牛是男孩的绰号。一到周末,自修室人满为患,要排上一会队才轮得到。

图书馆是爱情的摇篮。很多成双成对的学生在这里谈古论今、谈情说爱,手拉着手一同敲开大学大门。而形单影孤的我只能在每个周末下午的530分,目送白马王子从自修室离开。夜晚的图书馆很静谧,四方天井的花园里种着桂花和,含笑,书看累了,到这里呼吸一下,头脑顿时清醒。

我整个高中的课外时光都在中图渡过。除了自修,也会到阅览室看书。当时班上流行看武侠小说,我也迷上了古龙。有趣的是,一些书标为“古龙著”、“古龙者”,原以为是古龙的著作,其实是作者的笔名,他们不过是傍古龙这个“大腕”。后来我办了借书证,借书回家看。那时中图门口有一排店铺,卖文具毛笔字画,我经常去那里买笔记本。

(三)

考大学时,由于喜欢文学,第一志愿报中文,第二志愿选择图书馆学。那时想,图书馆的叔叔阿姨的工作看起来很轻松,毕业后到那里也不错呀。报读中文的竞争异常激烈,最终我被图书馆学录取。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到中图实习,有了深入了解中图的机会:在书库,每天在读者进馆前对图书进行分类、归架,书很重,体力消耗大,读者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书籍,却看不到工作人员流汗的情境;在报纸库,一些报纸很旧,灰尘大;在出纳台,帮读者借还书,机械枯燥。这时我才明白当年的想法很幼稚,其实图书馆的工作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抽空到自修室,找到了当年常坐的位置,刻画的蜗牛还在,一阵温暖涌上心头。

(四)

参加工作后,忙忙碌碌,偶尔会到中图借书,但经常忘记归还,那时是一本一天一毛钱罚金,现在也是,10年不变。2003年我到中图求职成功,先在公关部设在大堂的咨询台工作,每天咨询的读者多,问得最多的是洗手间的位置,我们开玩笑说:这个岗位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读者三急。

公关部承办讲座、展览,我学会了搭展板、布展以及使用调音台。记得“中国趋势”系列讲座,主讲者均为知名学者,期期爆满,过道上都占满人。我认真听每一场讲座,一场讲座学到的知识强过读几本书!也有个别讲座冷冷清清,但作为公共文化基地,无论是冷清还是热闹,中图每个周末都办讲座。哪怕只有一个读者,也要传播一份知识,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神圣!

我还有一项工作是剪报。每天翻看各大报纸,把与我馆相关的新闻报道剪贴成集。我想,百年馆庆是否可以把历年来我馆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汇编成册呢?这是我馆的历史见证。

(五)

中图植物丰富多样,美不胜收。春天,有火红的木棉;夏天,有清香的白兰和鸡蛋花;秋天,有芬芳的桂花;冬天,有高贵的玉堂春。正门的菩提树落叶时,还可以拣回家,泡在水里,做成书签呢。后门的凤凰树,一到夏天就红红火火。东面的香樟树,散发着自然的气息。大自然的气息吸引鸟儿栖息,一年四季鸟语花香。

印象特别深的是,每年春节一过,中图高大的木棉树下落满木棉花,附近居民尤其是大妈大婶们就争先恐后地捡回家晒干煲汤。而到夏天,广场上一团团的木棉絮飘散空中,像六月的雪落了满地。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时候捡木棉的大院就是中图。我傻傻地站在广场前,风吹起时,让同事给我拍照,说像雪景。同事指着相片里穿着短袖的我说:穿帮了。

(六)

2004年中图改扩建工程启动,自修室关闭,我在自习桌上刻画的蜗牛也随着桌子的报废成为永恒的回忆。北斋拆除后新建书库,上班很吵,我向负责基建的周馆长诉苦,周馆反诉苦:我比你们更惨,上班吵,下班回到家也吵。原来他就住在北斋旁边。

    那时经常有一个怪人出入中图,他身穿黄色旗服,梳一条长辫,俨然清人。有一次他向我咨询时,看着他怪异的装扮,我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大家都以为他是古装戏的临时演员,后来从报纸上得知,此人自称多尔衮后人,但没有得到满族协会的认可。

秋去冬来,2004年底馆门口的三棵大树上了报纸:高大的木棉树裹着密密的绿萝藤,好像穿了一件棉袄,被记者拍照,标题好像是“木棉树也怕冷,也要穿棉袄。”听老同志说,绿萝是我部小邓在80年代末放到木棉树脚下的。当我向小邓证实时,被她断然否认。

2007年我馆改扩建工程全面铺开,在桂花岗广州大学设立分馆,我调到外文部,结识了我馆超级粉丝英伯。他看上去70多岁,多年来,每天雷打不动,准时到外文部看书报刊。他很酷,不理别人,跟他打招呼,他会很不好意思地躲避你的眼神。

()

201012月,改扩建一期竣工开放,很多老读者激动地说:你们终于搬回来啦。是啊,读者来馆方便多了,我自己也方便多了。我有时周末会带儿子来馆转转,看着他在一排排的书架上拿起书一页一页地翻看,真心期望他长大后爱上图书馆,常泡图书馆。

    新馆努力营造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比如,读者可以带书进入阅览室,就像在家一样随意地坐在沙发上看书。像家不等于在家,有的读者会脱掉鞋子,把脚放在小方几上或吊在沙发上;有的读者借回去的书籍很漂亮,还回来时湿湿的。对这种不文明行为,我们会善意提醒。图书馆是育人的地方,应培养文明的阅读习惯。中图每个季度都会评“微笑馆员”,是否也能评比“文明读者”呢?

有些学生在馆谈恋爱,而且开花结果。我曾在中图广场听到一对年轻夫妇的对话:“老婆,物是人非啊,同我们以前自修时相比,变化很大啊。”

中图每年都举办读者一日游活动,通常在周末由工作人员带领参观,并提供午餐,活动效果好。我想,是否可以开放二线部门给读者参观?比如采编部。读者有时投诉书上架慢,可以让他们通过参观,了解图书采购后要经过很多加工工序才能上架,也让他们看看采编部的同事们在书山书海里埋头苦干的情形。再如借阅部,可以让读者看看工作人员怎样整理被翻乱的书架,以及读者放在书车上的书如何重新归架,还可以让读者动手体验如何归架。读者深入了解图书馆内部运作后,会对我们的工作多一分了解与支持。我也经常带外地朋友到中图一日游。

(八)

对一些人来说,中图是学习的地方;对一些人来说,中图是工作的地方;对我来说,中图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多与同事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一起工作,一起聚餐和活动。记得在公关部时,一次肚子痛,主任让同事送我回家;在借阅部时,我怀孕后,主任将我从办证处调到内务组,内务组工作本来要计量,我则不用计量,同事也不让我做大本的重的书;新馆开馆后,领导考虑到我的孩子年幼,把我调离出纳台,不用上夜班。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让我对中图有很强烈的归属感。

12岁第一次踏入中图大院玩耍到现在,整整21年;从当年主任眼里幼稚任性的小姑娘,到现在年轻同事口中直率热情的珍姐,亲爱的中图,你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你的变迁。我的憧憬是:员工收入节节攀升,升到能买得起房、开得起车;每年春节晚会时,抽奖奖品中增加补休条;希望读者到图书馆,就像到国外的麦当劳餐厅吃完食物后自行清理垃圾,看完书后自行归架,当然,不能归错哦。哈哈,也许那一天到来时,我该下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