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回忆,书香犹存

李爱民(广州阅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人员)

 

仿佛不经意间,中山图书馆已经100岁了。

从年幼苦读到中年求学不断,图书馆始终是我心中的一方圣地。儿时在县城,小城图书馆给我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读大学时,专业枯燥不堪,幸亏图书馆藏书丰富,有了一个第二课堂;上世纪90年代末来广州工作,首先在中山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找回了久违的悦读时光。几十年过去了,人生经历风风雨雨,有喜悦也有不如意,但是每每走进图书馆的大门,浮躁的心境总是得以平复,似乎进入了世外桃源,留下了许多点点滴滴,回首时仍氤氲着淡淡书香。

 

从过客到常客

刚来广州时住在中大附近,周末就去中山馆,借书或者还书,有时一呆就是大半天。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要出差,返回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还书,常常已经超了期限。后来搬到城西的罗冲围,虽然路途遥遥,加上严重的塞车,在路上来回花费两、三小时是常事。但我十分享受这段漫长的旅程。因为12路车正好从中山馆门口驶过,车站就在图书馆大门口,借书、还书十分方便。早晨从始发站上车,好书一路捧读,始终是一件快意人生的美事。有两年罗冲围修新大桥,西村塞车更厉害,我下班后总是在文明路下车,在图书馆神定气闲看会儿书,躲过下班高峰才返程,很快是阅览室的常客了。

20087月,我辞职了。因为害怕家里人担心,仍然每天一早出门上班。但是能去哪里呢?我想到了图书馆。因为中山馆维修,我只好改往广州图书馆“上班”。每逢星期三闭馆日,我会一早坐24路车,从滨江东到桂花岗的中山馆分馆“上班”。有一天我正在报刊阅览室翻阅招聘信息,一家网络公司打来电话相约面谈,我很快重入职场。

 

约会之地

我认识一个网友,其QQ空间里轻灵、明媚的诗文和许多网友无病呻吟的心情记录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在聊天中,也知道了她的老家在福建长汀,是被著名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进一步增添了见面的念头。她相约在中山馆小花园见面,让我在网络这端会心一笑,图书馆果真是许多热爱知识、热爱生活者的心灵家园。

那是初夏,广州的天气已经有些热了。因为临时见了位客户,耽搁了些时间,我匆匆向图书馆赶,在路上想着,她会等我吗,我这样急急躁躁满头大汗,会不会让人笑话呢?但是一走进图书馆的大厅,扑面的凉风顿时从里到外化解了心里的焦虑。经过走廊,我远远就见到她,手里拿着两本书,正向这边张望。从网络世界相逢在现实世界,俩人都有几分新奇,但是聊起读书,双方似乎已经认识了很多年。这时我才知道她在天河某小区做保姆,今年才18岁,主人挺开明,允许她闲时看书、上网。因为看书时间毕竟有限,她每次只敢借两本书,不然可能耽搁工作了。不久她的长汀老家发生变故,她不得不离开了广州,彼此再也没联系过,但她童稚未褪的笑容和在图书馆小花园中的一席倾心之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习并收获着

丰富的报刊、杂志阅览室是我最喜爱的去处之一。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得到了多方面的收获。2008年《广州日报》开辟了一个“新闻追说”的小栏目,邀请读者对热点新闻进行评论,见到自己熟悉的话题,试着写了些小点评过去,陆陆续续见报了不少,也锻炼了文笔。2004年,中山馆举办纪念长征70周年征文活动,我写了两篇小文章,居然获得两个奖项,其实文章的素材就来源于在图书馆阅读到的一些关于长征的纪实文学和新闻报道资料。也是通过中山馆的数据查询,我查阅了大量高水平研究论文,顺利完成了在职研究生学习。

如果说知识是一个人的拐杖,那么图书馆就是赠你拐杖者,从认字识读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有需要,她就会献上改变命运的魔杖。博尔赫斯曾经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想,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中山馆就是知识的天堂,是任鸟高飞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