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我在广东省立图书馆的经历

马旅(韶关市党史办原主任)

 

1941年冬,日军进犯粤北,曲江告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机关纷纷疏散,广东省立图书馆(下称省馆)亦于1942年春迁至连县,那时我在连县民众教育馆当图书管理员。省馆迁至连县,就以县城中山公园内一座孔庙为馆址,设阅览室向读者开放,县民众教育馆也在那里,大家朝夕相处,很快就互相熟悉了。

秋天,县民众教育馆长邓炎汉离职,我也跟着失业。省馆罗焕文对我说:张世泰主任希望你能来我们馆工作,我回答他,考虑几天再决定。我当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工作去向要经过党组织的批准,很快我和单线联系我的中共连阳副特派员李信接上头,他同意我到省立图书馆去,并给我一个秘密的联络暗号,到曲江后会有人前来和你接上组织关系。我于是约好罗焕文,和他一起去见张世泰,张很热情地接待我,给了我一枚铜质圆形馆徽,办了简单的手续,就正式在省馆工作了,我多高兴啊。

九月,日军北进受挫,临时省会曲江也恢复了暂时平静,疏散到连县的省馆奉命准备迁回原址。张世泰叫我和姓利的一个工友一起乘船载一批图书,沿小北江南下,再由连江口北上,经过十多天的行船,十月中旬抵达曲江,其他人员则由连县乘汽车到坪石,再转乘火车早期抵达。我们的船一到上窑,全体职工将一箱箱图书抬回馆内,大家又回到了曲江。

省馆座落在曲江县上窑村,背靠群山,面临武水,省博物馆、科学馆与省馆相邻,房子都是简陋的“竹织批档”,一进门就是阅览室,后面是书库,旁边有一个竹棚,一半办公,一半是男职工宿舍,馆外有一块菜地,全馆员工一起动手,挖了一条防空壕和地洞,将一批珍贵的藏书装箱放在地洞里,以防空袭。有一段时间,省馆还在曲江县城的风度路中一间古庙设阅览室,每天下午开放。在这里,还举办过广州大学教授、书法家麦华三的书法展览。上窑是个文化区,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省民众教育馆、省医院、私立广州大学都在这一带,来往的学生很多,虽是郊外,还算热闹。

当时省馆设四个部,张世泰任总务和征集部主任,冯爱琼任编藏和阅览部主任,馆长由国立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图书馆长杜定友兼任,日常工作由张世泰主持。员工有二十多人,我是在张世泰直接领导下的总务和征集部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将外地寄赠的报刊,用杜氏检字法登记后分类整理,存放在楼上一间小房子里;采购的图书登记后,交给编藏部处理;每月到省银行领取经费;到省审计处报销;以及其它一些行政事务工作。

一天上午,一个头戴黑色毡帽、身穿黑色唐装的高个子来到省馆找我,经请假后,我即同他过了五里亭浮桥,沿铁路旁的小路走,对上联络暗号,接上了头,他就是中共后北江特委的组织干事周锦照,他很严肃地向我传达了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因有非常特殊的情况(发生了粤北省委事件),从今天开始,停止党的组织生活,中断有关联系,执行三勤(勤学、勤业、勤交朋友),绝不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他给了我一个联络符号,等待组织的安排。这段时间,我和馆里的同事相处得很融洽。

曲江县城有商务印书馆、五四书店、沪江书店等,我们前往购书较多的是风度北路的一间文化供应社,选购一些中外名著和进步图书。有一次,当我拆开一卷由外地寄来的报刊时,发现其中有一卷从桂林寄出的广西日报内藏有一小卷中共的宣传资料,还有一本油印的陈伯达的《评中国之命运》,我当即告诉张世泰,他平淡地对我说,这些材料你收藏好就是了。以后时不时会收到这类资料,我不再告诉他,就登记收藏,他也从不过问。我独自一人在楼上小房整理报刊时,乘机看了《解放日报》,桂林、重庆的《新华日报》,一直都无人察觉。

从连县迁回上窑后不久,杜定友夫妇从坪石中山大学来到省馆,和我们食宿在一起。一天上午,张世泰通知,杜馆长要和我谈话,我心里有些紧张地走到杜馆长住处,一进门,他热情又慈祥地对我说:“你来馆工作很好,你年纪还轻,要一辈子做图书馆工作,图书馆是我终身的事业,中宣部长张道藩要我做官,我不做。”他还勉励我多读书,做好工作。杜馆长给我的良好印象和这一段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一天晚上,杜馆长夫妇和全馆人员开了一个简陋而又别开生面的晚会,大家围坐在阅览室里,点燃昏暗的煤油灯,每人出一个节目,我高唱了一首《歌八百壮士》。人虽少,节目不多,但气氛活跃。我还帮杜定友抄过一些有关专家政治和图书馆的学术论文供报刊发表,获益不少。

1943年春节过后不久,日寇21架飞机空袭曲江。那天上午,天阴沉沉的,寒风呼啸,敌机出现在皇岗山上空,分三组轮番轰炸,黄田坝被炸得火光冲天、黑云翻滚,同胞死伤无数,惨不忍睹,所幸的是省馆全体人员逃过一劫,安然无恙。

1944年春,日军再度北进,曲江又告急,省政府机关紧急疏散,顿时人心惶惶,一片紧张备战景象。省立图书馆要再迁往连县,张世泰叫我一人从曲江乘火车到坪石、再步行到连县、先期联系馆址和住宿等,其他人员则乘坐木船,载上数十箱藏书,沿北江南下又溯江而上,沿小北江去连县。

我到连县后,立即前往省疏散办公室报到,得知分配给省馆的住地是一所小学的课室。数天后,从曲江来的船到了,我前往码头迎接,在岸上见到省馆同人,个个心情紧张,纷纷诉说船经过阳山县的河道,惨遭敌机袭击,飞机俯冲用机枪扫射,不幸船被炸沉,船工数人死伤,职工刘云程被炸伤脚部,一大批图书被水淹没,损失惨重。大家将刘云程用担架抬至郊外的临时医疗所,治疗一段时间后痊愈出院。省馆临时馆址最后设在连县北城楼一间北帝庙,对外开放阅览,接待读者。

一天,中共连阳副特派员李信和我接上党组织关系,并传达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中共直接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已经正式成立了,要安排大批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到东江纵队去,扩大抗日武装力量。我向省馆提出辞职要求,张世泰一再挽留,经我再三要求,省馆最后同意了。农历冬至那天早上,天寒地冻,我迎着寒风,登上岸边一艘小船,默默站在船头上,告别高耸的巾峰山、美丽的连州山城、和谐相处的省馆同事,踏上了抗日征途。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在广州市郊一所小学从事地下工作,有一次前往省馆探访往日共事的同仁,久别重逢,一见如故,还和张世泰亲切交谈过。不久,我又到了西江,进入粤桂湘边纵队。

八十年代初,我在韶关从事党史征集整理工作,曾到省馆收集有关粤北党史的资料,有幸见到阔别多年的张世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对曲江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他知道韶关要出一本纪念抗日战争四十周年纪念专集《粤北抗战》时,对我说,出书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一本。我照办了。其后,我多次到文明路他的住所探望他和冯爱琼,张世泰谈了当年曲江老馆员的一些情况。在佛山和番禺,我分别找到了李章晃和刘云程,阔别数十年,情深依旧,大家谈起在曲江那段经历,还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我在粤北省馆工作两年时间,对杜馆长和张世泰对我的关爱和教诲,感受尤深,这段经历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