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间的踮脚张望

江海青(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学生)

第一次来中山图书馆的时候,我在读初二。

我和一个同班男同学每个周末都要去中图旁边的明师教育补习,十四岁的我,看到他总会不由自主地脸红。而我却那样自卑,觉得自己平凡得让成绩优秀的他永远记不住我的样子。

我和他的补习时间相同,课程中间都间隔了三个小时。一开始,我会百无聊赖地在周边的奶茶店闲逛,直到有一天,我偷偷尾随他到了中图的阅览室。我踮起脚尖透过书架张望着坐在凳子上专注看书的他,看得直到脚麻了,才找了一个距离他很远的位置拿出课本一边看一边张望。

从那一天开始每个周末我都会到中图找个位置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张望。有时候是在自习室,有时候是在阅览室。在书架间,轻轻弥漫了青涩的感觉,奇妙如《仲夏夜之梦》中精灵起舞,我踮脚张望着他,还有梦想。

大概就这样过了两个月,他一次无意间去厕所的时候看见了坐在一旁挠头解题的我,居然主动过来和我打招呼。我那时幼稚得很,慌乱得一塌糊涂,他看见我慌乱的样子以为我是为题目而烦恼,干脆直接坐在了我旁边叫我解题。我不敢看他的脸,只能尽量让自己专注地听解释,脸红着点头作笔记。那是一道物理题,第一道我理解透彻的物理题。

从那次以后,每个周末都有一共六个小时,我和他都会一起在图书馆看书做题,虽然从不讨论学习外的任何问题,不过我还是无比地开心。

不知不觉到了初三,我和他还是回来图书馆自习,我无比享受那里安静的环境只有书本偶尔翻页的声音,那在静谧中度过花季。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初三让我意识到中考的即将到来,成绩一般的我开始束手无策。

我和他渐渐地熟悉,他会教我做题,给我划重点,不过大多时间还是静静地看书。在一模前,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递给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还记得我第一句答得话是:“我不喜欢看这种书。”他不说话,翻到了一章摊开在我面前。我拿起来,开始看。那是关于安妮老师初次来到海伦凯勒面前,把她领到井水边在她手心写下“water”,给了她启蒙教育的故事。我意识到他的用意是让我好好学习不要放弃,我笑了一下,继续费力地看物理。

一模的成绩出来了,其他科目还好,唯独物理还是只有62分。老师找了我谈话,说再不努力很难上好的高中,很难有好的未来。

我那天没有坐到他旁边,而是在一边苦解物理题。物理就像一个恶魔,毫不犹豫地嘲笑着我:嘲笑我的愚笨、嘲笑我的无用功、嘲笑我和他一起考进重点中学的白日梦。我没有想到的是他走了过来,递给我一盒牛奶和他的物理笔记本。“不用了,我看自己的就可以了。”我低着头说。他坐了在我旁边,翻开我的物理练习册,然后开始一题一题地给我讲解。我咬着嘴唇,认真地听,一种要攻克物理的信念立在了心底。

往后的时间,不论他在与否,我都会在中图复习。复习到累了,就抽出各种小说阅读。我开始有目标,要和他考上一样的重点大学,还有成为一个作家。往后数月,日以继夜,我好像爱上了读书,在目标的鞭策下不知疲倦。

中考成绩放榜了,我物理出乎意外地拿了满分。天道酬勤,我终于对这个词有了理解。还有 ,更惊喜的是,我和他同分考进了执信中学。

我和他不论周末假期,还是会默契地在中图遇见。静静地坐在一起,看书做作业,偶尔交流分享。阅读给我带来了领悟与梦想。《飘》教会我在逆境中如何自强永不放弃;《荆棘鸟》为我奏响了爱情与命运奇妙的交响曲;《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红楼梦》向我展现了大家庭的繁荣没落……各国各时代的文学敲击着我的心灵,我的人生在书香中逐渐饱满。我不再害怕学习,也在阅读中有了美好的目标。

多少个花开蝉鸣叶落寒临,我和他在中图静静地度过。我偶尔还是会踮脚从书架中张望对面的他,他会对我一笑,然后低头继续阅读。这种青春的情愫没有言语,只有书香证明。

如今,他在英国读着大学,而我,为去香港读研究生而奋斗。我还是会在周末来到图书馆,翻阅思念,等待再一次并肩看书的那一天。为梦想奋斗的人都不知疲倦,而且坚信着对方也是如此。

其实不论梦想能否实现,在中山图书馆中踮脚张望的回忆,会始终鞭策着我,让我勇敢前进。我相信他也一样,还有其他曾经流连于书架中有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