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谭祥金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原主任、教授)

赵燕群 (中山大学图书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是我国省级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今年喜迎100周年华诞。该馆早年承我国图书馆界先驱杜定友先生用心经营,近30年以岭南人兼容、务实、创新的风格乘改革开放之风,锐意转型,不断超越,形成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鲜明特色,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我们心目中,它不仅有岭南风格的新老馆舍,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亲切的人脉关系,其中有半个世纪交情的老朋友,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而现任馆长刘洪辉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情报学系80年代末的硕士,那时赵燕群在该系任教,这一切都令我们对这所百年老馆充满了亲切感。

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由慕名到逐渐熟悉,是我们从北京调回广州后,来广州不久,赵燕群参加广东省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组,当时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进入撰写研究报告阶段,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撰写本地区的研究报告。赵燕群担任广东研究课题组组长,副组长是已故何卜吉先生。在对广东的调查材料分析研究过程中,对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有了深刻印象。1991年出版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成果汇编》中的统计数字,使我们了解到省中山图书馆的藏书既丰富又具特色:文献总藏量在全国514个参加调查的图书情报部门中居第13位,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居第9位,图书期刊收藏量居全国第13位,古籍文献收藏量居全国第9位,古籍善本收藏量居全国第15位。属于研究级学科文献有:广东研究,香港研究,海南研究,图书馆学、目录学,中国近代史,中国人物传记,中国医学等,其中广东研究和海南研究是全国唯一的研究级学科文献收藏单位。

一系列数字和何卜吉先生撰写的研究报告使我们对省中山图书馆产生敬仰,这是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的大型省级图书馆,是我们的前辈杜定友先生及以后继任者们苦心经营、使其成为藏书丰富而且具有特色的省级文献中心。20多年过去了,省馆的规模、馆藏建设等不可同日而语,年购书经费增长更是快速:1987年仅43万元人民币,20世纪90年代末约500万元,2004年购书经费已达3117.3万元,外加建设流动图书馆的专项经费,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也居前列。文献总藏量1987年仅594024种,不到200万册,建馆90周年时增至400余万册,目前馆藏达680多万册(件)。在馆藏建设方面,该馆从杜定友前馆长以来,特别重视地方文献建设,例如广东文献专藏,是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史上最早创办的地方文献专藏,是该馆研究级学科文献之一,通过多种途径采集,广东文献半个世纪积累藏量约9万种近40万册,成为全球广东地方文献收藏最丰富的资料中心之一。

20多年来我们和省中山图书馆关系密切,谭祥金10年前被聘为省中山图书馆名誉顾问。赵燕群因任职中山大学图书馆,与该馆业务上联系更多,如参与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省图书馆学会工作;“孙中山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以及图书馆学业余教育的教学活动等。由于许多方面的业务来往,让我们深感省中山图书馆的同仁从馆领导到部门同事,他们的事业心很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在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无论自动化建设、数字化服务,还是扶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图书馆事业等许多方面在全国是引领潮流的。

省中山图书馆在图书馆自动化、信息化、以至数字化服务的实施,最大特点在于从一开始就不单纯着眼于实现本馆业务自动化、数字化,该馆在全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服务进程中功不可没。

20世纪80年代,国内只有少数公共图书馆开始研发自动化书目系统,省中山图书馆成功开发了广东地方文献子系统后,在既没有全面实现自动化的实践经验,也没有商品化成熟软件的条件下,组织力量把系统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建设省级图书馆自动化及网络系统”上。1989年,该馆承担了文化部图书馆司研制省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科研项目,在90年代初研发成功面向中小型图书馆应用的自动化系统,建立了以省馆为网络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为此荣获1994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90年代中叶,当自动化集成系统研发、软件开发和服务等取得阶段成就,省中山图书馆很快将工作转移到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建设方面,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全文数据库和各种特色数据库。与此同时该馆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网络化的多媒体阅览室,随后建设了网站,为读者提供书目检索,迈出了网上信息服务的第一步。建成了以省馆为中心,上联国家图书馆,下联市、县图书馆的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成为国内第一个覆盖全省的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

在数字化服务方面,省中山图书馆仍然定位在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成果显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期间建成40余万种图书的电子图书服务系统,1000万篇论文的全文电子期刊服务系统和光盘镜象服务系统。每天网站下载2万多册图书,是传统图书馆每天借阅量的10多倍。开展网上咨询与导航,大大延伸了信息服务职能。2002年开通的“广东省数字图书馆”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广东省各市、县图书馆,并与国家图书馆等国内大型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24小时开通网络服务,还设立网上专家咨询导航、远程传递、开展专题图书报道等服务内容。仅2003年,数字图书馆每天24小时提供联机检索和在线阅读服务,下载量达29亿页共687万册次,解答咨询22万余例,远程传递文献84万篇。其服务内容延伸到以专题图书报道、新书介绍、网上导读、网上征文等新颖形式,向广大读者推荐好书。

2004年,在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指导下,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建立“联合参考咨询网”,福建、广西、天津、长春、山东、四川等12个省市的30余家公共图书馆合作建立,2005年试运行,积极联合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为推动此项目的进展,省中山图书馆2010年向文化部申请了“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联盟平台建设与创新服务模式研究”科研项目。该研究项目已于20123月通过验收。该项目的成果是以政府正确导向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原有“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体制、技术方法、服务模式等的一系列创新,建立新一代的面向全国各类型图书情报机构的跨系统资源共享系统——“联合参考咨询网”。

“联合参考咨询网”的服务特色是对读者不设门槛,完全免费;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相结合,快捷简便满足读者需要;读者注册后可以长期存储需要的文献资料;读者与馆员可以多种方式对话,突破电子资源只能在馆内使用的局限,实现分布式网上参考咨询,成员馆的电子资源、人力资源等可在全国范围高度共享,“联合参考咨询网”已成为国内图书馆数字参考服务著名品牌。

在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方面,广东省实施共享工程紧紧抓住以应用服务为中心,大力开展数字化网上信息服务。省中山图书馆在省各级政府支持下借此东风,依托国家电信网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覆盖全省地域的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开通“广东数字文化网”,形成了一个上联国家中心,下联市、县、区基层中心的自动化网络。拥有电子图书50万种,期刊论文1200万篇,学位论文10万篇,学术会议论文16万篇,16个特色资源库,资源总量达8000GB

省中山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总是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当他们意识到网络阅读是一个趋势时,就不失时宜利用本身的优势,应用移动技术,于20124月实现手机图书馆上线,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140万种图书、7800多万篇期刊报纸等电子资源的强大服务。这个手机图书馆的后台是我国首个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参与合作和加盟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达700多个,每天提供咨询和传递文献超过1万例。读者可以在手机上对馆藏的纸制文献实行一站式检索,通过输入关键词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资料。

此外省中山图书馆多年来致力开拓各类信息服务。1991年成立的海外中文报刊信息中心,对150多种报刊进行专题信息开发,编印《决策内参》、《警界参考》、《文化内参》、《海外经济参考》等一批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的内部刊物,其中《决策内参》机读版已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省、市长信息服务网络”的重要信息源。1993年设立的金迅剪报中心,开设40个服务专题,报道市场动态,传递商务行情。

省中山图书馆是省级图书馆,却曾承担广州市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达25年之久,1980年广州图书馆重建开馆,广州的市民在利用市馆资源的同时,仍然大量涌向省馆,享受免费服务的各种优惠。长期以来,省馆不设门槛,以她丰富的馆藏服务大众。不但如此,作为省级图书馆,她还竭尽全力为全省民众提供精神食粮。除了实施文献资源共享工程外,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举措是建立流动图书馆。

当广东地市级图书馆新馆舍雨后春笋般崛起,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却馆舍破旧,严重缺乏办馆经费,和经济大省很不相称。为改变这个面貌,省中山图书馆建议以设置流动图书馆的方式予以帮助。为此广东省政府决定广东省财政厅自2004年起每年拔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专项购书费500万元,用以购置流动图书馆的图书。此项工程具体由省中山图书馆操作,按规定由他们将统购的12万册新版图书及电脑、书架、阅览台椅等设备,分送往各地图书馆,各分馆之间以图书物流的形式每年交换一次新书,故称为流动图书馆。我们都曾参加过好几个流动图书馆的开馆典礼,特别是粤北乐昌图书馆在遭特大洪水被淹后,省中山图书馆的员工不辞劳苦,远赴数百公里,运去图书设备,及时安装,提供乐昌民众利用。他们不负省政府重托,将知识和新科技送到边远欠发达地区,令人感动。据统计,2007年广东流动图书馆已达51个,累计接待读者超过954万人次,阅览册次达1858万册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到今年,流动图书馆已经建成72所。

省中山图书馆还在雪域高原,交通十分不便的西藏远处中印边境的察隅县,在新疆的东大门哈密市分别建立分馆,这些分馆可以无偿在网上共享使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50万种电子图书、1200万篇期刊论文、18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16万篇学术会议论文及120万条书目数据等数字化资源,将哈密地区图书馆现有馆藏量以虚拟馆藏的方式扩充了50倍以上。

流动图书馆带给欠发达地区的不仅仅是图书,更重要的是带去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和技术人才。这一以总/分馆的模式,整合全省资源,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导航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模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活动,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受到人民群众好评。周和平在第五届广东流动图书馆工作会议暨“文化共享奥运行”剪彩仪式讲话中指出,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中央的一个重要决策,流动服务的意义,在于均衡资源,通过这种服务,使资源落到基层,落到农村。要把流动服务和基层图书馆网的建设结合起来。同时要大力推进共享工程建设,使大量的信息资源能够为基层读者所使用。流动服务将是21世纪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模式。流动图书馆正在积极参与到这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共同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三位一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

广东流动图书馆在构建县、镇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各分馆已在基层建立了129个流动图书室。图书馆要从社会公器的高度,占据道德制高点,为事业的发展谋求政府支持与社会力量资助的最大化的同时,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省中山图书馆在本馆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同时,依托省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文献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服务视野通过流动图书馆的形式将知识和文化深入送到穷乡僻壤、雪域高原,充分体现了务实、包容和进取,以及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的广东文化特性,值得赞许和发扬。

谭祥金有幸以顾问身份参与了省中山图书馆改扩建首期工程。目睹了从馆长到工作人员的忘我和无私奉献。在新馆舍即将开馆前,我们曾带着广东电视台的记者去进行业务采访。改建扩建后的馆舍和设备,让我们眼前一亮。它传承了图书馆建筑尊重自然、尊重传统、尊重人的优良传统,国民党一大等革命文物让人恢复岁月的记忆,图书馆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精心建筑设计和装饰、功能布局让人感到充实和震撼。

图书馆建筑是有生命的。它体现在传统与现代,乃至生态型馆舍的转型。这些年一座座旧馆舍爆破拆除,成批的新馆舍拔地而起,欧式风格的钢筋水泥建筑成了时尚,而省中山图书馆却是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味的新型建筑。绿草如茵、古木参天的革命广场革除了闹市的浮躁,10.3599万平方米的孔雀蓝瓦黄墙建筑高低错落,馆内外的岭南园林令读者仿佛进入书香洋溢的知识殿堂。省中山图书馆以建设生态图书馆为其目标,眼前的翠绿群青,加强了建筑与环境空间的互相渗透和延伸。馆内空调、通风和照明节能设备设施力求降低建筑能耗,它的生态节能特色2008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双百’示范工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成为广州地区公共建设项目中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示范项目。改建扩建后的新馆舍,无论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无不反映了一种文脉意识,一种对环境整体性及人性空间的尊重。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是全国唯一以一代伟人孙中山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天下为公”、“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但铭刻在馆内,也是省中山图书馆人的座右铭。公共图书馆的一个“公”字和一个“共”字,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 “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伟大思想,省中山图书馆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发挥全馆员工的智慧,做出了显著成绩。中山先生说过:“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省中山图书馆的伟业从建馆初期至今,在百年建设历程中,一贯的先知和笃行,从建设广东地方文献到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莫不如此。百年伟业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经历了多少风雨,一次又一次嬗变,从几万册藏书到富有特色的600多万册馆藏,从建馆初期购卷进馆阅览、分男女界、白天开放,到今天24小时昼夜服务,期间无不渗透省中山图书馆人的心血和智慧。他们是广东图书馆界令人景仰的先行者,是我们的楷模。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百年华诞之际,送上我们的祝福,期望在未来的岁月,省中山图书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