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蝶为媒,共赴一场自然之约
——科普大讲堂第24期活动圆满举办

作者:李家敏 来稿:主题服务部 摄影者:李家敏、王丽琴 发布时间:2025-07-01 阅读数: 

提到蝴蝶,我们总会想到它翅膀上的斑斓色彩,却未必知道每一只蝴蝶都是自然生态的“指示剂”;我们可能拍过蝴蝶的照片,却未必能叫出它的名字、读懂它的“生活轨迹”。

6月1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科普活动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题馆二楼报告厅温情启幕。作为“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的第24期,本场以“野外观蝶入门指导”为主题的讲座,吸引了80余名自然爱好者、亲子家庭及研学中学生参与。活动通过专业讲解、互动问答与工具实操相结合的形式,带领公众走进蝴蝶的微观世界,解锁野外观蝶的科学密码,为夏日的图书馆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自然色彩。

“在地球上,是先有花还是先有蝴蝶?”活动伊始,主讲嘉宾刘广便抛出这一疑问,激发大家对蝴蝶的兴趣。在小观众的热情响应下,刘广进一步向大家科普了蝴蝶的进化历程,并按时间脉络逐步揭开野外观蝶的神秘面纱。

作为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海珠区骨干教师、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会员,刘广与蝴蝶的“缘分”已持续20年:他饲养过400余种蝴蝶,长期在学校开设蝴蝶饲养选修课程;参与编写《野外观蝶——广州蝴蝶生态图鉴》《广州蝴蝶》《蝴蝶故事》等专业著作;更用镜头记录下许多蝶种从卵到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这份“用时间沉淀的专业”,让他成为本场活动的最佳“引蝶人”。

要读懂蝴蝶之美,首先要理解观蝶的意义。观蝶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生态、教育、人文与环保的多重价值。蝴蝶是环境指示物种,其种群状态直接反映生态健康度,其成长周期更是生命科学的启蒙教材。观察蝴蝶,不仅能为环境变化、跨学科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更能助力生态经济旅游发展,推动栖息地共建和生态立法。在刘广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诠释下,观众们对观蝶活动有了更多元和更深层次的认知。

野外观蝶,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与自然深度对话的契机。蝴蝶种类繁多,我国已发现多少种?在广州能观测到哪些独特品种?为了让观众们科学系统地了解蝴蝶,刘广借助镜头捕捉大量蝴蝶照片与视频,结合自身20余年积淀的专业知识和丰富观蝶经验,详尽地科普了蝴蝶的分类、分布地域、活动轨迹,以及不同蝶种的独特特点和生物习性等知识。

破茧成蝶,这一形象化的表达,生动诠释了生命蜕变过程的美好,同时也是蝴蝶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对于蜕变之前的蝴蝶,人们的了解往往并不深入。刘广以一张震撼眼球的蝴蝶幼虫大合照作为切入点,借助丰富的“养蝶教学记录”视频资料,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蝴蝶的成长过程,使观众从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力量和冲破束缚的勇气。

为了让抽象知识“活起来”,并为观众带来从听讲到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本场活动始终贯穿着强烈的互动感。在讲解过程中,刘广边讲解边抛出问题,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抢答热潮。不少读者迅速翻阅现场提供的《野外观蝶——广州蝴蝶生态图鉴》一书,寻找答案,现场气氛妙趣横生。为答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刘广特别准备了植物种子及蝴蝶图册作为奖品。这些种子一旦种下,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为蝴蝶幼虫提供食物,让孩子们亲眼见证“播种-开花-引蝶”的完整生态链条。

“观蝶记录小程序”的实操环节同样备受瞩目。刘广详细介绍了在小程序上查询蝴蝶的方法,还指导大家上传蝴蝶成虫照片并标记观测地点。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受益匪浅,收获了满满的科普知识。

“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自启动以来,始终以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本场“野外观蝶入门指导”科普讲座,正是我馆践行这一使命的生动注脚。

本次活动以“小切口”撬动“大生态”,通过蝴蝶这一自然“指示剂”,引导公众从“记录一个物种”深化为“守护整个生态链”。未来,我馆将持续整合优质资源,推出更丰富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公众与自然的桥梁。

科普大讲堂第24期主讲嘉宾刘广展示蝴蝶幼虫照片

刘广结合民间故事介绍蝴蝶种类

读者翻阅现场提供的推荐图书参与互动

主讲嘉宾刘广(一排左六)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合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