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极大陆,播种科学梦想
——“科普大讲堂”第23期活动在主题馆顺利举行

作者:李家敏  来稿:主题服务部 摄影者:李家敏、周小敏 发布时间:2025-05-27 阅读数: 

2025年5月11日上午,“科普大讲堂”系列第23期活动“一路向南——走近南极”专题讲座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题馆二楼报告厅举办。现场100多名读者在海洋专家赵迪的引领下,不仅聆听了极地探索的壮阔篇章,更通过多元的观测资料,亲身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魅力与力量。

作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讲嘉宾赵迪以自己的科考和学习经历,通过南极探险、南极生物、南极冰川、南极保护四大篇章,带领大家回顾南极探索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南极科考的辉煌历程。她还结合南极野生动物和冰川的观测案例,培养大家对自然科学的观察与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树立海洋环境保护理念。

南极探险者的足迹始于1520年,葡萄牙麦哲伦船队首次进入南极海域。此后数百年,探险家先后发现了南极半岛和附近岛屿,并逐渐开始大规模探险。1897年,“贝尔吉卡”号被困南极,其探险队首次完成人类在南极圈过冬的壮举,为现代国际科考合作树立了典范。1959年,《南极条约》签署,标志着南极探索进入科学考察时代。

中国南极科考已走过40年,赵迪研究员用一则央视报道视频串联起这段峥嵘岁月,向在场的青少年读者播种科学梦想。从1984年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开启破冰之旅,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实验基地长城站,到2019年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与“雪龙”号一起“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再到2024年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我国的科考工作者们无畏风雪严寒,坚守在广袤的南极大陆,持续探索自然奥秘,为人类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贡献了中国的智慧与力量。

尽管气候极端,但南极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周边海域及沿海地带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为了让大家更立体地了解南极磷虾、企鹅、鲸鱼等南极动物,赵迪研究员除了图文讲解,还特别播放了她在科考期间收集的观测资料,包括企鹅群滑行跳水和不同种类鲸鱼的叫声等。当一群摇摇晃晃的企鹅一个接一个扎进水里时,所有人都被它们可爱的形象逗得笑不拢嘴。当碎冰碰撞声中隐约传来低沉的鸣叫时,大家旋即安静聆听,仔细分辨鲸鱼的声音。在南极观测动物时,要时刻保持安静,距离5米以外观测,不能惊吓动物,更不要乱扔垃圾,以免动物误食。

南极冰川变化对全球海平面及气候影响深远。随着一张张冰川照片在屏幕上呈现,大家无不被冰块上幽深的裂缝和融化而成的奇特形状深深触动。全球变暖在此刻有了更具象化、更直观的呈现。通过科考视频影像,穿越南极利马水道——当船体与万年冰川擦肩而过,薄冰被碾得嘎吱碎裂的瞬间,大家既惊叹于破冰前行的磅礴伟力,又沉醉于极地特有的视觉奇观,对保护南极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活动尾声,小读者们在互动环节踊跃举手提问、发言,用他们响亮的声音表达了坚定的环保理念和对中国科考精神的崇敬之情,展示了他们对如何保护这片净土的思考,以及对南极探索的无限憧憬。随着一段珍贵的南极影像徐徐展示,这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形式有趣的科普讲座在观众专注的目光中降下帷幕。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关键在于激发每个人心中“想知道”的火种。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港湾,正以多样化的科普活动扬起风帆,载着无数求知者驶向壮阔未来。当青少年读者与主讲嘉宾在讲坛上合影时,镜头定格的不只是笑脸,更是一代人从认知到责任、从观察到行动的成长轨迹。

主讲嘉宾赵迪介绍中国南极科考历程

众多学生认真聆听赵迪研究员介绍南极磷虾的眼部特点

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学生与主讲嘉宾合影留念

广州市第113中学学生与主讲嘉宾合影留念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