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命的精华与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这是刘慈欣“大艺术系列”作品《诗云》中发出的灵魂拷问。在这部科幻小说里,外星文明用整个太阳系的能量编织“诗云”,却在李白的《静夜思》面前黯然失色。这种对技术和艺术关系的深刻探讨,和现在AI写诗引发的全民热议形成了呼应。那么,AI真的会写诗吗?它与人类创作的诗歌究竟有何差异?2025年3月29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48讲特邀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吴宝林,与读者一同探讨技术与艺术的微妙关系。
吴宝林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获评“士恒青年学者”,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思想研究、新诗研究等;曾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优秀论文奖,中南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
刘慈欣“大艺术系列”小说共有六篇,但实际完成的只有三篇,即《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通过分析这三部曲,吴宝林梳理出刘慈欣对技术美学的三重思考:在《梦之海》中,来自高级文明的低温艺术家冰冻并运走了地球上的海水资源,在地球轨道创作了精美的艺术品,从而导致地球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这是借科幻故事深入探讨了文明、艺术与生存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展现了人类在绝境中的坚韧与勇气,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内涵;《欢乐颂》的想象更为奇特,将联合国大会的终结置于一位来自宇宙深处的“恒星演奏家”的审视下,将文明的生存法则和宇宙自然规律融合,展现艺术作为文明沟通媒介的价值;《诗云》则描写了外星文明“李白”为了超越人类诗歌,以太阳系能量为代价构建“诗云”,穷尽所有汉字排列组合生成海量诗作,但最后由于无法在“诗云”中搜索出超越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而宣告失败,这也暗示了机械复制无法替代生命体验的结局。令人惊叹的是,这些20年前的科幻预言,与当下AI引发的争议形成奇妙的呼应。
针对“AI能否取代诗人”的问题,吴宝林援引小说中两个经典场景展开论证:当外星文明“李白”宣称要写出“所有可能之诗”时,人类诗人尖锐地指出,即使拥有宇宙级算力的外星文明,也无法真正理解李白诗歌中蕴含的人类情感本质。而当电子诗人用函数保证三十万行诗绝不重复时,其数学算法恰恰暴露了AI艺术的本质缺陷。吴宝林将诗人写出的诗歌与当下AI诗歌作对比,可以看出,尽管AI生成的诗句在韵律上趋近完美,但缺乏人类作品中“语淡而味终不薄” 的意境。这种差距不仅源自算法局限,更根植于人类特有的创造力和生命体验——正如《诗云》结尾所说,唯有经历过“开荒种地”的生命实践,才能理解“人将重新成为人”的深刻寓意。
在互动环节,吴宝林就AI写诗的未来发展和科幻文学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与观众们深入交流。本次讲座不仅让大家深入领略了刘慈欣“大艺术系列”作品的魅力,更引发了大众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深度思考。在AI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这样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中山讲堂”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未来还将继续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讲座,持续为市民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

2025年3月29日,我馆举办“中山讲堂”348讲:AI真的会写诗吗?
——从刘慈欣"大艺术系列"科幻小说谈起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宝林,主讲“中山讲堂”348讲:AI真的会写诗吗?——从刘慈欣"大艺术系列"科幻小说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