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服务弘扬好精神,好讲解呈现《好东西》
——我馆举办3月“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口述影像系列活动

作者:叶桓 来稿:报刊部 摄影者:李佳颖、刘祎祎、叶桓 发布时间:2025-04-18 阅读数: 

奇花烂熳半天中,天上云霞相映红。早春3月,我馆继续举办“我的声音,你的眼睛”口述影像系列活动,为残障读者带来无障碍电影现场讲解、口述影像导览、口述影像沙龙,共赏电影与文物之美。

3月16日,口述影像沙龙在融·爱空间举办。张芷瑜、赵凡、曹锐三位口述员对本月无障碍电影《好东西》准备充分,不仅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口述影像稿件,还反复试讲琢磨,在沙龙做完整彩排时,已有很高完成度,讲解自然流畅,语速、语气得当。彩排完成后,三位口述员与馆员一同探讨稿件细节,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给予建议。影片中有一段对口述影像撰稿来说颇有难度的段落:小叶播放铁梅做各项家务劳动与工作的录音,让铁梅的女儿茉莉猜是什么声音。短短三分钟内,画面有近二十种不同的动作,配有几乎同样数量的声效和对白,接续紧密。正因其节奏快、数量多,让观众来不及猜,有着接连不断的惊喜,才更显有趣。所以难度在于如何在不覆盖影片原本声效、对白的同时,又尽可能地让视障观众获得接近健视观众的节奏感受。经过讨论,决定以地点、动作、作用对象的结构简洁描述,如:“厨房,铁梅掰断西芹”“阳台,铁梅坐着刷鞋”“客厅,铁梅拿锤子修补木地板”等,既能保障观众思维的连贯,又能适当留白,给观众细品的空间。面对后续饭桌戏上五个角色交叠发言的部分以及livehouse、学校礼堂、回忆画面快速切换的部分,口述员们也都一一破解难题。

3月23日无障碍电影映前,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志愿者们携模型为观众朋友们做文物“克虏伯大炮”的导览导赏。视障读者可以一边触摸感受文物模型,一边聆听志愿者的细致讲解,以触觉感受文物的形状、构造,以听觉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听障读者也可以通过手语老师生动的翻译一探文物的奥秘。这门“克虏伯大炮”1867年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于1885年安放在蟹山炮台(今广州市黄埔区)。它见证了晚清和民国,纪念着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历史,成为了“广州故事”中一个闪亮的章节。有了口述影像、手语等助力,残障读者可以无障碍体验跨越时空的文化旅程,与历史相连。

跟随口述员历历如绘的讲述,观众从近代广州走进当代上海。电影《好东西》讲述了离异单亲妈妈王铁梅带女儿王茉莉搬到新家,结识邻居歌手小叶的故事。性格迥异的三个人在琐碎的日常中相互碰撞又相互安慰,在笑与泪间,寻找属于她们的“好东西”。影片里角色之间真切的情感互动扣动观众的心弦。读者林女士在映后互动环节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铁梅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小孩,很不容易的。她为女儿做那么多事,我们观众都看得到。她不用做到完美,她已经那么坚强,那么包容,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好东西。”

近日,“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口述影像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入选2024年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我馆将再接再厉,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支持与付出,期盼能有更多志愿力量加入文化助残的行列,以声传情,让高质量、可持续、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残障群体,为和谐、有爱的社会添砖加瓦。

我馆举办第99期无障碍电影活动,讲解电影《好东西》

手语翻译与志愿者为听障读者讲解文物克虏伯大炮

口述员聚精会神地讲解电影   

分享到
服务咨询
官方微信
移动APP
官方微博
数字图说
访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