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月球以其独有的魅力激发着人类无尽的遐想与探索冲动。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李白笔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情吟咏,再到科学家利用望远镜、探测器等工具逐步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之旅从未停歇。
1月11日,为普及月球知识,展现人类及中国壮丽的探月征程,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我馆在科普主题馆举办了“科普小课堂”第19期活动。本次活动以“中国探月之旅”为主题,通过知识讲解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点燃现场参与者对月球探索的热情。
活动伊始,主讲人旷珍妮以“玉兔”“金蟾”这两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月亮符号为引子,展现了月亮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韵味,还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探月紧密相连,成功吸引了全场目光。随后,旷珍妮生动讲述了伽利略的传奇故事:他自制望远镜首次观测月球,绘制出第一张月球正面图,为人类的月球探索之路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前苏联月球探测器的故事也引人入胜。从月球1号掠过月球表面,到月球2号首次在外星球硬着陆,再到月球3号传回月球背面的珍贵图像,它们一步步引领人类迈入了探测器探月的新纪元。而美国阿波罗11号任务更是激动人心,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踏上月球表面,实现了人类载人登月的伟大梦想。
在领略了人类探月的辉煌篇章后,旷珍妮为我们揭开了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的神秘面纱。这一名字不仅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契合了国人对月球的浪漫憧憬,彰显了中国人的独特智慧。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大阶段。在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又细化为“绕”“落”“回”三个关键步骤。其中,“绕”指发射嫦娥一号,实现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的绕月飞行与探测;“落”由嫦娥二号、三号和四号接力完成,实现了月球软着陆与自动巡视勘测;“回”则是嫦娥五号的辉煌时刻,它成功完成了月球样品的自动取样与返回探测,为我国探月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听完知识讲解之后,大家纷纷拿起纸张、剪刀、双面胶等材料,全身心投入到月球纸模型的制作中。这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交融碰撞,更是对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的全面锻炼。剪裁、折叠、粘贴,每一步都凝聚着参与者的专注与智慧。大家在现场相互交流技巧与心得,迫不及待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味点滴。当栩栩如生的月球模型展现在眼前时,成就感与喜悦瞬间涌上心头。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中国探月之旅”科普小课堂活动落下帷幕。参与者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收获了丰富的月球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航天航空科学的浓厚兴趣与无限向往。未来,我馆将继续秉持初心,举办更多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了解科学、接触科学的机会,推动科普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主讲人旷珍妮介绍月球的相关知识

读者埋头拼装月球纸模型

“科普小课堂”举行“中国探月之旅”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