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华夏大地,社会在变革中前行,人们的心灵也在寻找着新的寄托与表达。这时,被誉为“中国摇滚乐之父”的崔健横空出世,用他充满力量与个性的音乐,打破了传统的宁静,宛如一阵狂风吹进了年轻人的世界。那一首首经典的摇滚歌曲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魅力,为何能在当时拨动众多高校年轻人的心弦?这些歌曲又反映了那个时代怎样的世情风貌与精神追求?1月4日上午,“中山讲堂”第346讲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照田,分析崔健歌曲文本的深层含义。
贺照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兼任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重庆大学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他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论文集《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等,合著、主编论文集《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新人 土地 国家》等二十余种。
讲座伊始,贺照田便强调了崔健的摇滚在八十年代青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其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当时社会变革与年轻人内心世界的生动映照。随后,他对崔健多首经典歌曲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解读,如《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象征着一条“寻找自我”之路,表达了在现代化建设浪潮中,年轻人对自我定位的迷茫与坚持;《一无所有》代表在当时社会转型背景下,年轻人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追问。歌曲中的“我”和“你”,既可以理解为个体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可视为年轻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复杂对话;《花房姑娘》中爱情的朦胧与理想的挣扎,映照出那个特殊时代下青春情感的复杂与纯真……这些经典之作,无一不是八十年代社会风貌与年轻人心境的生动写照。
崔健的摇滚之所以能在当时受到年轻人的热烈欢迎,关键在于他精准地捕捉并表达了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困惑与追求。在那个物质逐渐丰富但精神世界亟待充实的时期,崔健的歌曲给予年轻人一种力量,让他们敢于直面内心的真实想法,勇于挣脱世俗的束缚,踏上一条“寻找自我”之路。同时,这也为回看当代精神文化变迁提供了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时代发展在人们精神层面留下的深刻烙印。
讲座结束后,一位资深乐迷感慨道:“今天的讲座让我对崔健的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那些熟悉的旋律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时代内涵。”本场讲座为听众打开了一扇通往八十年代精神世界的大门,也让大家不禁期待,下一次的音乐探索之旅又将带来怎样的启迪。

2025年1月4日,我馆举办“中山讲堂”346讲:“心弦与世情——八十年代的崔健摇滚歌曲细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贺照田主讲“中山讲堂”346讲:“心弦与世情——八十年代的崔健摇滚歌曲细读”

讲座结束后,读者与讲座嘉宾积极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