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气象卫星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守护神,在天气预报、气候监测及灾害预警等关键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些翱翔天际的“天空守望者”对于我们而言,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11月9日,一场题为“气象卫星大家族”的科普小课堂活动在科普主题馆开展,通过“知识讲授+动手实践”的创新模式,引领读者深入探索气象卫星的奇妙世界。
活动伊始,主讲人陈瑞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详细阐述了气象卫星的定义、分类以及在当代气象学中的广泛应用,揭开了气象卫星的神秘面纱。气象卫星家族成员众多,按轨道类型可分为两大阵营:一是穿梭于南北极之间的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它们每隔12小时便能为全球提供一份详尽的气象资料;二是坚守地球同一区域上空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又称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它们能够对特定区域进行连续、实时的观测,确保信息的即时性与准确性。
中国气象卫星的佼佼者,当属“风云家族”——风云系列卫星。这一系列卫星不仅在国内担当重任,更惠及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其提供的气象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凭借其卓越的性能,风云系列卫星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体系,成为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中坚力量,为全球气象与环境变化监测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在掌握了气象卫星的基本分类与功能后,陈瑞洁进一步揭示气象卫星预测天气的奥秘。通过搭载的气象遥感器,气象卫星能够捕捉并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及微波辐射信息。这些宝贵的数据经过地面站的接收与处理,被转化为直观的云层分布、风速风向、地表及海面图像,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气象卫星只是气象信息网络的一环。气象雷达、风速仪、探空仪等地面设备协同作战,共同绘制出更为精确的气象图景。
在理论知识的铺垫下,读者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动手实践环节,亲自制作气象卫星大家族的模型——NOAA卫星、风云气象卫星、风神气象卫星以及流星气象卫星。在制作过程中,读者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这些卫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气象卫星如何在实际中工作的理解。他们精心构建每个模型的每一个细节,充分锻炼了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激发起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本次活动不仅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模型,更让读者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体会科学的魅力与乐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

主讲人陈瑞洁介绍气象卫星的相关知识

读者们埋头拼装气象卫星大家族的模型

“气象卫星大家族”科普小课堂活动在科普主题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