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竹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竹编技艺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实用性,深深植根于民间。2008年,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月21日下午,中图悦读会第85期活动邀请德国红点奖获奖者叶碧华,与大家一同走进非遗竹编的世界,零距离感受这一古老技艺的智慧与韵味,共同探讨其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
叶碧华以与竹子相关的成语问答和竹子的象征意义等提问作为开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与人文情怀的竹编世界。竹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更以其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品质,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竹编,则是这一自然之美的巧妙转化,通过匠人的巧手,将平凡的竹丝编织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美器物。叶碧华详细介绍了竹编的悠久历史与地域特色,特别是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竹编遗物,见证了竹编技艺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但由于竹编器物在潮湿度较高的环境中保存难度较大,岭南地区借鉴竹编技艺发展出了蒲葵扇、莞草编织、草竹编织等形式的植物编织技艺。
从竹子选材、将竹子处理为竹篾到编织成型,竹编器物制作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智慧与耐心。叶碧华重点分享了形式多样的竹编技法,如一挑一编法、斜纹编法、三角孔编法、六角孔编法、圆口编织法及菊底编法等,每一种技法都蕴含着不同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关于竹编的当代传承,叶碧华认为要将审美性与适用性结合,创作出既有当代审美艺术,又能够进入大家日常生活的作品。叶碧华通过图片介绍当代竹编创新作品,如竹编储物盒、竹编凉帽和瓷胎竹编水杯等;现场展出的色彩绚丽、纹样多变的竹编扇与竹编画,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竹编艺术创新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在体验环节,读者紧跟着叶碧华的演示编织形状各异的渐变色竹编扇。竹编扇的制作需要将19根竹篾布整齐贴在胶带上,依据“挑二压二,挑一压二,压二挑二,压一挑二。”的口诀逐步编织出斜纹,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制作者的细心和耐心。完成竹篾编织后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进行修剪,然后用布条包边,粘好扇柄,系上流苏,一把手工竹编扇便制作完成了。有读者分享到,仅看竹扇编织说明文字以为很简单,做的过程才发现还是太“轻敌”了,这个作品需要聚精会神才能完成。活动还推荐了馆藏图书《中国竹编艺术》,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竹编的发展历史、各地的竹编艺术特色等内容。
岁月沉淀下的“非遗”手艺不仅需要一代代的传承,还需要与时代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活”起来。本期中图悦读会带读者了解了手工技艺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性,并拓宽了对非遗创意创新的认识与思考。

德国红点奖获奖者叶碧华主讲“非遗竹编在身边”

叶碧华(右)指导读者编织竹篾

读者专心致志制作竹编扇

中图悦读会第85期:非遗竹编在身边